本报记者 王伟如 马正兰 梁永吉 史有东
十年来,临夏县项目带动持续见效、富民产业星火燎原、惠民项目硕果累累、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交上满意答卷、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十年来,临夏县县城建设突破性发展,宜居宜业的新城初具规模,土桥镇次中心、北塬塬区开发、莲花红色小镇建设全面铺开,河州大道、旅游大通道、土折路、环塬路、环湖路等一批事关全局的战略通道和致富通道全面打通……
如今,放眼望去,太子山下,一幅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临夏县希望的田野上尽情铺展;昔日脏乱差的辛付村蜕变为今日“幸福村”,钱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富民产业蓬勃兴起,旅游大通道重塑旅游好风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改善村容村貌,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之路。
如期兑现庄严承诺,圆了全面小康梦想。十年来,该县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举全县之力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抓住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政策机遇,扎实开展“3+1+1”冲刺清零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所有农户都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住上干净整洁的宜居房,所有行政村通了硬化路和动力电。该县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精彩书写了伟大脱贫攻坚事业的壮丽篇章。
产业体系初步构建,筑牢富民强县的坚实支撑。十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效应,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带动发展和“创业贷款+奖补”自主发展模式,培育形成牛、羊、菜、果、薯、药、菌、花、牛肉拉面、布鞋加工“十大”特色产业,构建了园区化带动、产供销一体、多业态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发挥北塬农业科技园、西南片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沿莲花湖经济林果产业园“三大园区”引领作用,建成各类温棚1.6万座,种植业调整规模达到27万亩,耕地亩均产值正在向川塬区1万元、山旱区5000元以上的目标迈进。特别是鲜花港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三期加快建设,亩均产值达到60万元以上。畜禽存栏量达到192.8万头(只),已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肉禽蛋奶生产供应基地。把高原夏菜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重点产业来培育,有效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的支柱产业。
基础短板全面补齐,塑造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十年来,该县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全力抓项目、争资金,补短板、强弱项,下决心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全县累计硬化农村道路2852公里,双达高速、槐树关东路、旅游大通道等致富通道全面打通,兰合铁路、北塬移民区农旅产业道路开工建设,临夏机场即将落地实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文化广场、村社道路、灌区改造、安全饮水、拆旧排危、人居环境提升改造等重大项目实施,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统计,该县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22923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503361万元、年均增长9.5%,是2012年的2.3倍;农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9096.12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86381.17万元、年均增长9.2%,是2012年的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43155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10747.7万元、年均增长11.1%,是2012年的2.6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165元增加到2021年的9502.8元、年均增长13%,是2012年的3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0964元增加到2021年的24700.6元、年均增长9.4%,是2012年的2.3倍。
回首临夏县十年的奋斗路,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