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国家水电事业的发展,临夏州库区群众响应号召,从富饶美丽的黄河岸边搬迁到没有公路和不通水电的偏远山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全州现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海甸峡水库移民人口15.35万人,主要分布在永靖、临夏、东乡、积石山4个县的50个乡(镇)219个村,占甘肃省移民人口的66.8%。由于大部分移民群众缺乏劳动技能,都从事着低层次劳动,家庭生活普遍困难。因此,实现库区移民稳定就业、增收致富,成了州县库区移民管理机构重点要突破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级库移工作者坚持移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广泛征求移民群众培训需求,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工人、店主老板,让新型移民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自2012年以来,我州多方争取库区移民农业科技专项技能培训资金843万元,先后在永靖县、临夏县、东乡县、积石山县4个库区移民重点县的20多个乡镇举办了高效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养牛养羊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10多个专业培训班,参加培训的移民累计达3.6万多人次。随着移民区群众学技术、用技术热情的兴起,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也由粗放型耕种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精细化经营和管理转变,生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逐年提升,为助力移民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自2015年12月成立以来,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思路,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叠加为抓手,下大力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多举措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园区建设总面积达到96.1万亩,年总产值突破65亿元。
每年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直接受益移民农户达1万多户,人均收益达1万元以上。
同时,面对移民区群众人多地少、劳动力缺乏一技之长的窘境,尤其近两年受疫情冲击,出现了就业渠道窄、外出打工难、移民收入少的难题,州、县移民管理机构在抓好农业科技培训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移民文化水平和务工特点,因势利导,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带领移民群众走“两轮驱动、双翼齐飞”的致富路子。
自2014年开始,州移民办累计投入专项培训经费4209万元,对符合条件的9259名移民群众进行了机动车B、C照免费培训。这些学员中有的自己贷款购车经营客(货)运输,有的被出租公司和货运企业聘用,有的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驾驶员工作。
永靖县岘塬镇刘家村一社的刘小龙是培训受益者。他家中有7口人,母亲一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身边常年需要有人照顾,父亲已年迈,还有3个孩子需要抚养,生活的重担过早压在了他的肩上。因无技能,只能在附近工地靠打零工维持生计。2016年,库区移民免费驾驶技能培训让刘小龙看到了希望,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就通过所有科目考试。2018年,多方筹措,他买了一辆期盼已久的出租车,每天收入少则一两百,多则两三百,全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能培训,使移民群众创业视野不断开阔,就业增收能力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已完成移民群众专项就业技能培训3600余人,80%以上的群众已走上就业岗位,实现稳定增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