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淑娴
“那时候的条件差得很,我们走的是白土路,风一吹尘土扬起连人影都看不清;住的是土坯房子,一下雨就漏水;最头疼的还是吃水难,水窖收集的雨水用完后只能到洮河边上去挑水,或用驴驮水,要是到山外拉1吨水那就要花120元,真是水比油贵!”每当回忆起过去,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村民马麦志就会感慨万千。
马麦志是东乡县一个普通的村民,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村民。说普通,是因为他和我州许许多多的贫困村民一样,在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中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说特殊,则是因为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布楞沟村,坐在马麦志家的炕沿上嘘寒问暖,走时还留下了“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深情嘱托。
当时,马麦志已在布楞沟村生活了40多年,他和妻子马麦勒则种着2.5亩玉米、3亩马铃薯,养了5只羊,大儿子外出打工,一年经营性收入962.5元,工资性纯收入1200元。因为村里没有产业,马麦志一家基本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
交通不便、严重缺水,村里80%的房屋是危房,贫困户占96%——曾经,这个偏远特困村在“悬崖边”摇摇欲坠。
2013年3月底,在中央、省、州的高度重视和中石化的大力扶持下,布楞沟村人饮入户工程开工建设,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就将发源于太子山的河水用管道通到了每一户村民的家中,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从此彻底告别了车拉、驴驮、人背的吃水历史。
马麦志说,通水那天,他和家人围聚在一起,前前后后不知拧开了多少次水龙头,“听着哗哗的流水声,喝着甘甜的自来水,那一刻,我们全家感到无比的幸福!”
2013年6月,中石化援建的20公里通村水泥路正式通车,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而2020年1月,穿村而过的折红二级公路更是打通了布楞沟外出的“动脉”。
水来了、路通了,昔日破旧不堪的布楞沟村彻底变了模样,希望在村民心底不断升腾,他们有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加富裕。
如今,马麦志当上了村里的水管员,定期骑着摩托车去检查村里的供水设施,每月能拿到公益性岗位工资1000元。“谁家的自来水有问题就给我打电话,我会及时上门维修。”他告诉记者。
马麦志一家也和村里55户村民一样,在整洁的新农村里生活了近10年,家里添了两个孙子,由妻子马麦勒在家照顾和接送幼儿园。大儿子马有苏和媳妇杨色飞叶常年在外务工,一年辛苦下来也有可观的收入。
说起二儿子马建忠,最让马麦志一家骄傲。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坐在马麦志家的炕头上,与他们一家人亲切交谈,马麦志12岁的二儿子马建忠就在总书记对面,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头戴东乡族传统的白色花帽,聚精会神地听总书记讲话。临走前,总书记给马建忠兄弟俩每人送了一套学习用具,并叮嘱道:“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国家献出一份力量。”总书记温暖的话语一直激励着马建忠发奋学习。
近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马建忠已长成身高近1.8米的小伙子,面对采访,他侃侃而谈、充满了自信。今年,他即将升入大三,是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名大学生。“我想跟总书记说,我考上大学了!”作为东乡巨变的见证者和受益者,马建忠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毕业后就想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麦志说,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也有出息了,干啥都有奔头了,“今后要好好听党话、感党恩,靠自己的双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记者手记:从2013年至今,记者一直关注着马麦志一家人的生活变化,和全州许许多多贫困户一样,他们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采访中记者发现,马麦志一家人始终怀着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感激,言行中体现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之情。这让记者深深感到,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保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准扶贫政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引导贫困群众坚定了信心、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带领他们摆脱了贫困,奔向了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