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刚林
今年的“三伏天”在7月16日强势上线,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时间,天气将以炎热、潮湿为主,所以防暑降温成了不可忽略的事项。
眼下,我州又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那么在“高温+疫情”的情况下,群众和防护服下的“大白”该如何预防中暑?近日,记者采访了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杨虎勇。“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杨虎勇说道,一般来说,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在高温天气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比较容易中暑。高强度工作、睡眠不足等人群也属于中暑的高危人群。
杨虎勇说,根据症状表现,中暑可分为三类: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主要表现头晕乏力,胸闷口渴;轻症中暑主要表现潮红无汗,体温上升。重症中暑主要表现意识障碍,器官衰竭。一般情况下,当处于干热、湿热环境时,人体出现乏力、头晕、胸闷、低热、没胃口、拉肚子、面色苍白等症状,都有可能是中暑的先兆。当出现先兆中暑的时候,就要引起重视。
杨虎勇提醒,最危险的是重度中暑,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易发生休克,危及生命。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热痉挛属于热射病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抽搐,这种疼痛较为剧烈。有心脏病史的病人,低盐饮食者,或者在凉爽地方静坐1小时后症状仍不缓解者,一旦出现症状就要赶紧上医院。热衰竭起病迅速,患者常出现眩晕、呕吐、痉挛、昏厥等症状,体温升高,但低于40℃。
杨虎勇说,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以核心温度升高超过40℃,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以及进行性多器官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极高。
那么,该如何预防中暑?杨虎勇说,要积极配合疫情防控要求,少出门、不聚集,日常生活工作中做好以下几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中暑风险。
高温作业人员需自我健康监护,有身体不适要及时反映;选择合适场地,室内作业最好,如果是室外尽量选择空旷通风的场地;多喝水,以少量多次为宜,选用盐汽水、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作为降温饮料;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加强轮换作业,保证高温作业人员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备防暑药物,容易中暑人群要随身携带风油精;注意饮食,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多吃西红柿、西瓜、苦瓜、桃、乌梅、黄瓜等能预防中暑的新鲜蔬果。
杨虎勇提醒,“大白”在厚厚的防护服下,即使旁边是专业的医护人员,也无法帮忙早期识别,当自己感觉身体不适要及时告知身边人。同时,不可因脱卸防护服不便为由减少饮水,不可饮用含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失去更多的体液,不可急饮冰冻饮料,避免引起胃部痉挛和肠道不适。
杨虎勇说,如果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中暑表现时,要记住中暑急救五字诀:移、散、擦、服、医。
移:迅速将人移到走廊、树荫下等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以利于呼吸。散: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并扇风尽快散热。擦:用凉湿毛巾冷敷头部,将冰袋、冰块置腋下及腹股沟等处,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并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可冷水浸浴15-30分钟,快速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服: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服用绿豆汤、淡盐水等解暑,还可服用藿香正气水。医:对于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就近送往医院,严禁让病人行走。
杨虎勇提醒,急救的关键是降温,但是若病人出现寒战(自诉发冷,并全身发抖),应减缓冷却过程,不能将体温降至38.3℃以下,并要及时就近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