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有东
“我们村的养蜂产业能发展的这么好,得益于县上的大力扶持和奖补措施,现在每家都参与养蜂产业,收入明显增高了。”和政县新庄乡峡门村中沟社村民马东拉高兴地说,他继承父亲多年的养蜂家业,在村里办起了家庭农场,去年养了110多箱蜂,收入了14万元,今年发展到560箱,收入有望翻倍。
据了解,乡村振兴产业奖补举措是和政县农业农村局实施的,峡门村养蜂奖补金额从去年的每箱100元提高到今年的300元,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给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盛夏时节,记者驱车来到峡门村,只见绵延葱郁的山坳间,环绕金灿灿的油菜花海摆满了蜂箱,一只只小蜜蜂挥动着翅膀飞舞在花丛间,整个山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依托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收购农户分散养殖生产的蜂蜜,峡门村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我们村位于太子山脚下,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县上因地制宜,让山区群众找到了增收的突破口,全村6个社236户1237人通过产业奖补政策,获得产业奖补金11.18万元,全村养蜂数量由去年的208箱增加到现在的1400多箱。”村党支部书记兼峡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陈文龙告诉记者。
68岁的村民闵进财是个养蜂的“老行家”,他养蜂30多箱,长期采用传统养殖方法,并用土法制作手艺,老蜂蜜一年只采一次,全部被中医药企业高价收购用于做药丸。村里的许多养蜂户登门学艺,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积累的经验。
村民马成汪家养蜂130多箱,是村里的养蜂大户。他家的蜂蜜品种多,百花蜜采自太子山、油菜花蜜采自和政县、枣花蜜采自刘家峡,一年下来,养蜂的收入很不错。马忠明家养蜂30多箱,儿子在外打工,老两口在家边学习养蜂技术边照顾孙子上学,收入也不错。
村里的年轻党员和村干部工作有干劲、落实有抓手,为村里发展出力献策。现在村上致力打造蜂蜜、牛羊肉、赤松茸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商标品牌归属村民集体所有,利润收益用来改善基础设施和村民分红,为村民带来长久收益。
青山绿水变“金银”,打开山门奔富路。渐入佳境的养蜂产业成为了峡门村的致富产业,一路追赶花香的群众,手里捧上致富增收的“蜜”方,酿造着生活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