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2年07月15日

指尖翻飞 编织百年传承

竹编带盖小笼

柳编小桶

柳编簸箕

柳编针线筐

产品展示

柳编蒲篮

竹编提篮

竹编簸箕

虎国荣正在编织簸箕

柳编栲栳

展示室一角

本报记者 刘刚林 景溪

走进和政县,满眼绿色让人心情格外舒畅。在城关镇教场村的柳编展示室里,各种手工编织的柳条制品摆满了屋子。“竹柳编技艺是州级非遗项目,在和政县,竹柳编织品的用途十分广泛,从农业生产用具到家庭生活用品,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该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一推一挡,织出非遗匠心之美;一扭一转,编出传统技艺传承。将竹子、柳条用水一泡,柔软又坚韧。细长的竹柳条在手艺人的指尖来回穿梭,演变成竹柳编织品。和政竹柳编织品种类很多,包括生产生活用品及专门用作装饰的工艺品两部分。生产生活用品主要有背斗、簸箕、栲栳、筛子、蒲篮、提篮等,手工艺品主要有用柳条编织的凉帽、笔筒、果盘等。

据考证,1639年何囊哥从山西大柳树巷迁徙时,将柳编工艺带入教场村,因为柳条取材便宜,操作简单易上手,柳编制品轻便耐用,这一手艺得以传承几个世纪,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柳编成为教场村祖祖辈辈谋生的一门手艺,柳编产业逐步形成,据当地老人们讲,和政地区的竹柳编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教场村历来依靠竹柳编制作为主要产业,每年入冬以后,制作竹柳编的群众以地窖为工作场所,便开始了编筐编篓的副业。在竹柳编时,竹编中的一小部分竹子为和政地区所产,绝大部分从外地运进后再加工。用于竹编的竹子约有中指粗细,长约五米,首先削划成竹篾(窄而细的竹片),再把竹篾用水浸泡几天待柔软后,便可以用来编织。另外,还有一种竹编是利用当地山里长的箭竹来编织,箭竹又称高山箭竹,在和政南部山区中大量生长,当地群众除农闲来扎扫帚外还用来编一些家用品。

柳编主要用的材料是当地山区生长的一种绵柳,这种柳叶片大,枝条细长,尤其是当年发出的新嫩条,柔韧性特别强,当地的“走山人”捆柴时,常割几条绵柳的粗枝条,用来捆绑东西,非常耐用,这种绵柳非常适合编织。“在早春,人们进山后割来绵柳新生出的嫩条,捋掉树叶、剥去柳皮,晒干扎成把子,待用时在地窖里喷上水,柔韧后编自己需用的工具。秋后或冬季割的柳条放在特制的锅中加水煮,等煮到一定程度后取出剥皮,待晾干后便可以用来加工柳编产品。”和政县城关镇教场村竹柳编手艺人虎国荣说道。

虎国荣只是村里竹柳编工匠中的一员,对他而言,竹柳编既是代代相传的手艺,更是守护传统优秀文化。编织时,竹柳条在手中上下摆动,每打一条线,他都要使劲勒紧,也尽量勒到位,密密实实,尽量不留缝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柳编手艺人编织东西花样也不断增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有些已退出生产工具的行列,登上了艺术品的舞台。“虽然现在政府很重视传统文化,可由于经济价值不高,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希望以后能创新出更多竹柳编织品,提升产品价值;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让竹柳编技艺得以传承。”虎国荣说道。

--> 2022-07-15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74257.html 1 指尖翻飞 编织百年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