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健身操
民族健身操是一种新型体育健身项目,它把广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舞蹈与健身操动作合二为一,不仅继承了民族舞蹈的优秀元素,开拓了民族舞蹈的现代性,更让民族文化和体育健身融为一体。
建立在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上、起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舞蹈元素,在现代加入体育健身动作元素而形成的民族健身操,在相匹配的音乐陪衬下,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尚动感的节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动作形式显现了民族性、体育性和观赏性。其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技术要求不高,运动强度易于控制,自娱自乐,并以消遣性和游戏性的活动方式进行,迎合了人们的喜好,使人们的情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如今,很多民族都有广为流传的民族健身操舞。
民族健身操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曾将民族健身操作为表演项目中的一个单独系列,与竞技类、技巧类和综合类相并列。为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国体育健身活动中得以推广,2013年,国家民委组织创编了融合多民族传统舞蹈元素的民族健身操套路,并向全国推广。2014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确定将民族健身操列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在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民族健身操分为规定套路、自选套路、总成绩三类。
珍珠球
珍珠球起源于满族先人采珍珠的生产劳动,原名“采珍珠”,满语“尼楚赫”。
1988年,北京举办了首届珍珠球邀请赛,并正式命名为“珍珠球”。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期间,对其竞赛规则及比赛器材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由于此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比赛方法与篮球近似,便于各地区的选拔人才与开展活动,因此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历届参赛队伍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目前,珍珠球运动在北京、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均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一些民族高等院校、中小学,珍珠球也作为体育课的运动项目得到普及和传播。全国各地举办珍珠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教授裁判方法、训练方法、技战术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从事珍珠球运动的水平,进一步推动了珍珠球运动的普及、发展与传承。2008年6月,满族珍珠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珍珠球运动具有极高的运动价值,长期从事珍珠球运动,可提高个人的耐力、速度、力量和灵敏性。与篮球运动项目相比,珍珠球体积小、材质柔软,不需要篮架支撑,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生挫伤、扭伤的风险大大降低。
在甘肃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珍珠球分为男子竞赛和女子竞赛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