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2年07月08日

临夏非遗 “遗”彩纷呈

本报记者 刘刚林 赵淑娴

泥塑

蛋雕

保安腰刀

仿彩陶工艺品

葫芦雕刻

麦秆画

东乡刺绣

手工地毯

掐丝珐琅

临夏砖雕

河州“花儿”、临夏砖雕、保安腰刀、东乡刺绣……临夏古称“枹罕”,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要道的重要驿站。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民族风情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广博、绚丽多彩,成为临夏文化的记忆和旅游形象的新名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手艺也是传承,是传统文化中的匠心凝结,也是临夏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不断申报丰富非遗项目,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大力培养传承力量。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等相结合,提高非遗文创产品品质,在文旅项目中“植入”非遗展示、展演,着力提升非遗文化体验。目前,我州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1项,省级非遗名录29项,州级非遗名录148项。

临夏市八坊十三巷作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是丝绸之路各民族大融合、大交流的重要见证。街区内民族文化风情浓郁,古典建筑群集中,融合了砖雕、木刻、彩绘等建筑特色,堪称西北民族文化建筑的博览园和民族团结融合的大观园。

砖雕作品形象逼真,泥捏主人翁栩栩如生,手工地毯远足国外,葫芦雕刻神话人物仙气飘飘,掐丝珐琅的临夏牡丹“芳香四溢”,麦秆制作的万里河山大气磅礴……在临夏,很多旅游景区、休闲街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等都展示着非遗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观赏、选购,或动手制作非遗产品。我州通过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表演、街头展示、业态活现等方式,不仅拉近人们与非遗的距离,还带给游客体验式、融入式、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如今,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既是人们对传承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知,也是感悟历史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 2022-07-08 本报记者 刘刚林 赵淑娴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73758.html 1 临夏非遗 “遗”彩纷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