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刚林 马健
ICU,“重症医学科”的简称,是一个综合医院最危重病人的接治部门。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死较量的战场,那么ICU便是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这里离死亡很近,却也是生命的重生之处,往往给人以神秘而恐惧的印象。
“今天状态比昨天好,精神也好多了”“按照目前情况,这两天就可以转出ICU了”……近日,记者来到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穿过工作和生活区,推开病区紧闭的门时,便传来各种仪器“嘀、嘀、嘀”的工作声,医师杜鹃正和同事为一名患者做检查。“我们主要负责集中收治各类危重病人,医护人员运用先进诊疗技术和设备,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使病人脱离危险。可以说ICU是患者与死神之间的‘最后一道门’,我们得牢牢守住‘这道门’,一刻也不能松懈。”杜鹃一语道出了重症医生的心声和使命。
住进ICU的病人,病情危重,且每分每秒都在变化,这让所有医护人员心中的弦始终紧绷,可以说,这里的医护人员随时处于应急状态。“我们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每天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与死神赛跑,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很大。”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虎勇说道。
2018年,州人民医院成立了全州首家重症医学科,承担起临夏及周边地区重症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科研等任务。近年来,随着州医院的快速发展,重症医学科走上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0多人,配备BP840呼吸机、西门子床旁超声、费森尤斯血液净化平台、科曼C90及C70高端插件监护仪等治疗设备,拥有波动式气垫床、气压治疗仪、亚低温治疗仪等重症患者护理设备,床旁可测即时血气分析及心功能五项。
“如今,重症医学科规模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齐全,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还与兄弟科室协作打造了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五大中心,成功运行危重患者紧急救治平台,开展了呼吸机支持、血液净化、经皮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人工肝、血浆置换、局部枸橼酸抗凝等技术。成立4年来,ICU成功抢救危重患者数千人,并举办了甘肃省重症学术盛会河东论坛。”杨虎勇说道。
精准、有效的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精湛的医术、先进的设备,也需要护士的高度配合和精细的优质护理。
ICU护士一天的工作从洗手开始,然后查看患者病床前仪器上跳动的数字,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认真在工作日志上做好记录……这样的动作,护士长张梦露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ICU收治的患者多是急危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护理容不得半点疏忽,能否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并迅速采取抢救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张梦露说道。
“视患者如亲人,照护患者,除了不放过任何治疗护理细节外,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这是张梦露对科室全体护理人员的要求。“ICU的患者是没有家属陪护的,我们的护理人员每天要对患者进行脏器管理、管路护理、皮肤护理、生活护理……这对ICU护士的要求特别高,我们一直为救治每一位重症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生存后的生活质量做着不懈努力。”张梦露说道,医院高度重视护理质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护士的护理能力,培养形成了全方位服务的护理模式,为病人提供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的医疗服务。
护师妥燕在护理岗位上一晃已经10年,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她还是认真去做好每件事。每天,做完程序性工作,她会在护士工作站,按照医嘱提前为患者配好药,以便应对突发情况。记者采访时,正值妥燕中午值班,她和同事在休息室简单吃了一口饭,便又步履匆匆地走进病区。她说,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但也常常会因为病人的各种突发状况而不能按时吃午饭。
由于ICU患者的特殊情况,护士必须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只要是工作时间,妥燕和同事都不会离开病区。“当初选择学习护理专业,其实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上班之后才真正感受到‘白衣天使’所背负的心酸和委屈。虽然工作有苦有泪,但大多时候还是成功救治患者带来的甜。每次看到危重患者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转出ICU时,心里很高兴,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倍增,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妥燕说道。
数不尽的点点滴滴,道不尽的全力以赴。就是这样一群平凡的医务人员,他们秉承着“永不言弃,为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的科室格言,将一个仅仅成立4年的科室打造成了辐射全州及甘南州、四川阿坝、青海循化等周边地区的危重患者救治中心,为患者构筑起了最后一道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