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2年06月05日

22年的坚守,他让250亩荒山变绿洲

本报记者 马进忠 靳林青

在东乡县北部董岭乡干旱山区,当地有座荒山——“干沟山”,因常年干旱,山上没有任何植被覆盖而得名。而在干沟山南部低矮的山间坡地上,有一片绿植“镶嵌”在裸露的黄土地,宛如荒漠中的绿洲,与光秃秃的干沟山形成鲜明对比。

气候条件相似,景观差异为何如此之大?这得从一位名叫李进财的老人说起,历经22年的光阴,他让这片“十年九旱”的山区披上了绿装,成为人人称颂的一段佳话。

今年85岁的李进财老人想起自己第一次来到董岭乡董家沟村、长巴村时的情景: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的阴面和阳面皆无大片植被覆盖,只有零星的杂草在偶有降雨的地方生长着。

观望此景,他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这个距离北边黄河仅有七八公里的地方怎么会如此干旱?没有绿植,牛羊和庄稼如何存活?

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激起了李进财老人改造家乡自然环境的信念和决心。他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收购榆树、松柏、槐树、柳树等300多棵,栽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坡地上,那时的李进财已经63岁了。

以山地为主的董岭乡,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00毫米,年蒸发量却超过1300毫米。部分海拔高的山区,降水更为稀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如何保证绿植存活是摆在老人眼前最紧迫的难题。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干沟山底的浅沟里,由于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常年存在未蒸发的阵雨积水和冰雪融水。在最初没有通自来水的十几年里,李进财老人就用废弃的汽车轮胎从山沟背水,每天往返数次,来浇灌这些亟需水分滋养的绿色生命。

沟底距离种树的山间坡地大概有150米,往返一次是300米,这对年过6旬的老人来说是极大的考验。说起这些艰辛的经历,老人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劳动一下身体好”。

十几年日复一日背水、浇灌,让李进财老人变得更加沧桑,但他依旧精神矍铄,种树事业有了新成就——从最初的300棵树已然繁衍出了一片绿洲,荫庇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8年前,一个利好消息传来:这里要通自来水了!听闻这个消息,正在睡午觉的李进财老人立马没了睡意。他知道,通了自来水,自己十几年从山沟背水的经历即将结束,栽种的树木也将获得更加持久和稳定的水源。

此时,77岁的他佝偻着身躯,看着干净而充足的自来水从水龙头涌出,老泪纵横。他吩咐正值壮年的子女,将自来水引入已经成片生长起来的树林。

灌溉的难题最终被解决,这些在干旱山区顽强生长的绿植结束了“靠天存活”的日子。但是,其他问题依然存在,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植树造林的经济压力给李进财老人带来很多阻力。

自己育苗、政府政策性造林项目支持、民间捐赠……他想尽各种办法维持着他的事业。22年过去了,老人植树的面积已经从最初的一小片发展到现在的250多亩,成为方圆几十公里内植被覆盖最多的地方。

从63岁到85岁,李进财老人在这片荒山里渡过了非常艰辛的一段岁月。如今已无力再去奔走,他的儿子便接起了他的植树事业接力棒。

今年63岁的李妥胜是李进财的大儿子,他帮助父亲成立了合作社,签订了土地承包、森林防火责任书等,“规范”了父亲的事业。

巧合的是,李妥胜今年也是63岁,正如22年前他的父亲,也从63岁开始栽下第一棵树一样,两代人为共同的事业奋斗着……

从董岭乡政府所在地,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进十几公里,一路贫瘠而裸露的荒山和梯田证明着这里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脆弱,然而,眼前突然出现的一大片翠绿,会让人惊喜,那就是李进财老人和他的后辈们在这片荒山里创造的绿化奇迹。

其实,这片荒山里发生的故事,正在激励着人们不断加入到守护自己家乡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 2022-06-05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72155.html 1 22年的坚守,他让250亩荒山变绿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