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娇娜
“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依托相对开放独立的区域空间,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是一个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并成功运行后,全国掀起了特色小镇建设热潮,国家及地方纷纷出台政策支持特色小镇创建和发展,特色小镇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20年9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将特色小镇建设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创新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更好助力城镇转型升级,是其发展的根本目的。临夏州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码头”“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美誉。正是这种别具特色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临夏州发展特色小镇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临夏州如何利用区域文化优势找准其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着力点,切实把特色小镇做好、做精、做出临夏特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区域文化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要着力推动区域文化和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这样有利于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功能、融入特色小镇的文化元素、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品质,实现区域文化让特色小镇更加美好、特色小镇让区域文化更具魅力的双重目标。
一是要强化区域文化功能意识。善于运用“文化+”的动力和路径有效助推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塑魂、育人、兴业、扬名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注入文化元素,有利于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实现特色小镇文化功能“聚而合”、文化形态“精而美”、文化产业“特而强”、文化机制“活而新”。
二是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强化特色小镇文化、旅游、产业功能融合,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产业资源为引导,以旅游业态为载体,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产业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小镇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加强静态和活态展示,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三是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扶持特色小镇龙头文化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帮助指导规范经营,争取政策支持,鼓励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规模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特色小镇文化产业,鼓励企业将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等资源改造成新型文化众创空间,鼓励特色小镇企业探索文化新业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模式。
以特色小镇为名片彰显区域文化
特色小镇的“特色”是区域文化,“核心”是特色产业。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文标识。特别是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延续历史文化根脉,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文化。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小镇,在过去几年一直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热点之一,并且这种热度还在持续。特色小镇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外来游客变成旅游特色小镇的主要人口,促使小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小镇加快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银行、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其他商业化的服务加速配套,促进小镇各项基本功能逐渐健全,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这一旅游业态集聚大规模专业性的旅游服务配套系统,塑造旅游特色小镇独特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品牌。而且,旅游特色小镇的整体风貌改造更加人性化自然化,生态环境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旅游化、科技化的手段创新提升旅游功能,使得整体环境更加净化、绿化、美化,整体服务体验更加舒服舒适舒心,整体休闲氛围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服务于本地居民和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
临夏州区域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协同发展分析
特色小镇的建设应积极发挥“文化牌”的重要功能,促进特色小镇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为临夏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优势路径。临夏州通过整理规划和建设特色小镇,使松鸣岩的冰雪运动资源、折桥镇的生态和康养文化资源、大河家镇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展示又各具特色,临夏的地域文化与临夏特色小镇建设在客观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地域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协同发展会使特色小镇建设能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寻求文化创新结合点,对文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角度进行变革,推动特色小镇,促进创意产业、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协同发展有利于解决各自发展的瓶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一批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结合区域文化项目做成完整产业链条,从而构建强大而可持续的支撑特色小镇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形式、建设内容、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寻求实现路径,为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和传承教学基地建设铺设更好的前进道路。
作者单位:中共临夏州委党校(临夏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