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雪皎 王有虎 梁永吉
正月初六至初九,临夏县先锋乡鳌头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由鳌头村村民们举办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鳌头傩戏2022传承展演”活动精彩上演。上次展演是在2012年,10年后的此次展演为群众带来了一份久违的非遗文化大餐。
展演现场人头攒动,在锣、鼓、笛的伴奏声中,鳌头傩戏节目《出五关》《锄田佬》《笑和尚》等陆续上演。头戴不同面具的演员们动作娴熟,将角色塑造得活灵活现,现场不断传来阵阵笑声和叫好声。男女老少自发汇聚在此,不畏冬日寒冷,共赏鳌头傩戏。
“自从10年前看过后,我就再没看过鳌头傩戏。听说这两天有演出,就带孩子来看。我从初六第一场开始观看,最喜欢《出五关》里的关公角色。”村民徐珍珍激动地对记者说。
鳌头傩戏原为二十四折,现存十八折,又称“过十八会”,主要表现神话传说、农事活动、三国故事、上香拜佛故事等。据介绍,表演者都是鳌头村村民。在此次为期4天的展演中,约有200人次参加表演,现存的十八折鳌头傩戏,均在此次展演中一一呈现。
鳌头傩戏于2017年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鳌头村还被省民协授予“甘肃省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为了传承、挖掘鳌头傩戏,鳌头村老一代传承人们经常通过口传心授教年轻人学习傩戏。
“鳌头傩戏在鳌头村已经流传了600年左右,为了更好地保护清朝时期的鳌头傩戏文物道具如面具、戏服等的完整性,村民们曾自发复制面具、制作戏服用来平时演出。今天举办此次传承展演,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州民协主席徐光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