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怀斌 马丽亚
山高水长,赤子之心。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七),新春假期后上班第一天,临夏县68岁的老共产党员、优秀民营企业家、民间收藏家徐秀卓先生,将自己近50年来精心收藏在临夏土桥古镇艺术收藏馆中的4148件藏品,无偿捐赠给州博物馆。
这一善举,像一枝报春红梅在临夏大地绽放,格外艳丽;像一缕春风迅速吹遍陇原大地,格外暖人……
大美(么)河州的古枹罕,
历史(们)久远;
政通人和(的)干群欢。
徐先生就把文物捐……
——临夏干部群众用河州“花儿”在称赞;
“撒落在民间的珍珠,被精心收藏,如今价值连城,您不留给子孙后代,却悉数捐给国家,这是河州之骄傲,陇原之骄傲。可喜可贺!”
“陇原儿女多慷慨,秀卓之人在河州!”
——省收藏协会、国家收藏协会负责人等发信息祝贺。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赞叹的同时,纷纷询问徐秀卓先生珍藏有多少藏品,为什么能收藏到那么多的珍品?又问为什么能毫无保留地捐给国家……记者带着这些问题,2月8日,来到临夏县临夏土桥古镇艺术收藏馆,一边观看藏品,一边与徐秀卓先生交谈,走进他的收藏岁月。
1974年,家住临夏县先锋人民公社徐马生产大队的徐秀卓,刚刚高中毕业,就被推荐到先锋公社给当时的公社书记张文焕当通讯员。张文焕喜欢收藏名人字画,喜爱书法,徐秀卓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收藏和书法,促成了徐秀卓的收藏生涯。
从1974年到1978年,在先锋公社(后改为先锋乡)工作的4年时间里,徐秀卓一边认真工作,一边收藏一些字画、陶器和化石。
1978年,由于工作突出,徐秀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受到大家的信赖。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
1979年春天,当时的公社书记问徐秀卓:“小徐,你有没有胆量带上社员去搞副业,去当‘工头’?”徐秀卓欣然同意。这年春天,他首先承接了刘家峡电厂基建维修工程。
这一年,他带着20多名同村农民到刘家峡电厂打工,成了先锋公社出门创业第一人。徐秀卓的第一次创业、也是乡亲们第一次打工,也让大家第一次挣了很多钱。
这一年,徐秀卓声名鹊起,到了春节,乡亲们来到他家拜年,央求他一定要带上他们去打工挣钱。徐秀卓不负众望,为了实现乡亲们的愿望,他陆续组建起多个建筑工程队,常年带领500多农民工奋战在兰州市、临夏州和甘南州等建设工地,从事住房、厂房、道路等工程,优异的工作业绩,最终赢得了丰厚的回报。随着自己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收藏文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跟随徐秀卓打拼创业的几位乡亲告诉记者,徐秀卓作为一名很有实力的企业家,以前大家都劝他:别的老板们在兰州、西安、海南购置房产……你也置一些吧。他断然拒绝,说:“一是我住在临夏心里最踏实,不愿意离开临夏;二是我没有钱!”
徐秀卓嘴上常常说自己没钱,可每当听到家乡修学校、修路,周围哪家群众有困难时,他总是慷慨解囊,尽力相助,从不求回报。
徐秀卓乐善好施,广交朋友,许多在外打拼的人,只要要求合理,他都积极帮助。特别是同村同乡的创业者,他随时伸出援助之手,大家对他很是感激。
在千方百计多挣钱、时时刻刻帮助别人的同时,徐秀卓花时间、花钱收藏文物。当他听到哪里有文物时就欣然前往,不惜重金收购。从开始搞工程至今,收藏一直是他的业余爱好,他被人们称作“文物农民”“收藏企业家”。
长期以来,徐秀卓帮助过的人很多,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赞赏他的人品,大家都知道他喜欢收藏文物,一遇到好的文物就第一时间告诉他。如长期在青藏线上搞运输的马兆佩与徐秀卓是同村,他非常佩服徐秀卓的为人。马兆佩的人缘也很好,在青海、西藏和陕西等有很多朋友,他常常告诉朋友们:“我有一个老哥叫徐秀卓,他很有实力,唯一的爱好就是收藏文物,大家发现文物,一定要告诉我,告诉徐秀卓大哥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徐秀卓凭着良好的人缘和较好的经济实力,一些珍贵的文物源源不断地被发现、被鉴定、被收购。
在文物收藏中,徐秀卓通过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有了较高的文物鉴别水平,被选举为甘肃省收藏协会第十一分会会长。在收藏界,人们称他为“文物博士”。
徐秀卓收藏的文物都陈列在临夏土桥古镇艺术收藏馆,该馆占地5亩,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8个展馆陈列着名家字画、新石器时代陶器和历代青铜器、瓷器,红色文物、不同时代的汽车和退出历史舞台的农具、电器、生活用品等。
在书画珍藏馆,藏品非常丰富。有董其昌的《山水图》、郑板桥的《竹石图》、吴昌硕的《寿桃图》、张大千的《钟进士兆福图》、徐悲鸿的《猫》、黄胄的《群驴图》等名画,还有刘墉、曾国藩、溥仪等人的书法作品。
在珍宝藏馆内,收藏的彩陶跨越时代久远,文物价值极高;收藏的青铜器、陶器、瓷器,特别是汉朝的砖瓦等,每一件藏品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藏着时代的记忆。
在红色收藏馆里收藏着许多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散落在民间的生活战斗用品,特别是解放军抢渡黄河、解放大西北时留下的许多珍贵文物,还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珍贵照片、书籍和劳动工具。
馆内还珍藏了10多辆不同年代的汽车,如上世纪80年代公安部下配到临夏的警车等。
一些早已消失在人们视线和退出历史舞台的农具、电器及生活用品也展现在面前,反映出近现代中国工农业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轨迹。
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徐秀卓的心血。珍藏馆工作人员马小兰说:“多年来,有一些人从北京、西安、兰州等大城市慕名而来,想高价购买我们的藏品,徐老先生总是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
这几年,藏品越来越多,收藏的成本越来越大;参观的人也与日俱增,让人忙于应付,花费的精力也很大;更重要的是藏品的市场价年年攀升,估价超过1.6亿元,个人收藏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这一切,让徐秀卓又高兴又担忧。
“春节前,我从《民族日报》上看到中共临夏州委宣传部、临夏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临夏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发出的《关于各非国有博物馆、民间收藏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向临夏州博物馆捐赠藏品的倡议书》后,我豁然开朗,后来,州县领导登门开导,字字句句在情在理,深深打动了我,我下定决心要把文物捐献给国家……”当记者问起徐秀卓为什么作出捐赠的决定时,他这样回答。
在临夏土桥古镇艺术收藏馆,正在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交接工作的州博物馆馆长韩杰和说起徐秀卓时很激动、也很高兴,他说:“徐秀卓先生带头响应州委、州政府号召,将自己多年收藏的4148件珍贵藏品无偿捐赠给州博物馆,开创了临夏州乃至全省个人一次性捐赠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先河。连日来,国家、各省区博物馆系统的同行们纷纷联系我,首先赞扬徐秀卓的善举,接着详细了解捐赠情况。徐秀卓在文物界竖起了一面旗帜啊!”
当记者问起连日来,全国各地群众纷纷称赞你的善举,你有何感想?徐秀卓神色凝重地说:“我今天拥有的一切,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文物虽然像我生命一样贵重,但这‘贵重的生命’只有交给党和政府我才放心!”
山高水长,赤子之心,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