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红红
“东有温州,西有河州”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对临夏民营经济的评价,那时的临夏民营经济走在了全省前列,让临夏人引以为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可或缺的发展历程,完成了从“微不足道”到“半壁江山”的飞跃。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累计减税降费23.3亿元,市场主体达到12.4万家,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涉企贷款达到214亿元。厦门恒兴、华谊兄弟、普乐方、凯帝斯等民营企业纷纷落户我州,发展动能活力持续增强,全州民营经济不断壮大,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临夏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州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州委提出把我州打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繁荣区”的奋斗目标,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吹来强劲东风。
民营经济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我州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过去,要以时代的视角审视当下,要以宽广的视野展望未来,必须众志成城、真抓实干,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环境似水,企业如鱼。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感受最深的就是企业。民营经济是环境经济,营商环境决定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州委、州政府一以贯之地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县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劲头,不断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生长”的环境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重视企业家培训培养,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参与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推进产能扩建、资产盘活、技术改良、品牌打造,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培育民营经济“主力军”。要发挥传统商贸优势,积极对接兰州陆港、中欧班列,打造面向青海西藏和西南通道的综合仓储物流中心。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发展节会经济、夜间经济、智慧商超等业态,培育新型消费,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效能,创新监管方式,完善评估机制,以政府“瘦身”为市场“松绑”。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政务服务平台,以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坚持依法治税,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社会资本进入领域,支持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要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交流合作,以打造面向中西亚中南亚中东欧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供应基地为支撑,深化友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经济,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与济南市、厦门市的深度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营造重商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坚定推进工业强州。牢固树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的理念,大力发展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扶持发展服装、鞋业、箱包、灯饰、电子元件等产业,引进一批装备制造、数据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培育产值百亿元的清洁能源产业群,五十亿元的建材产业群,五十亿元的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二十亿元的皮革纺织产业群,十亿元的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群。
促转型升级、打响临夏品牌,增强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我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另一思路。做大做强美食产业,依托东乡手抓等被广泛认可的美食品牌,整理推出自成一派的“河州菜系”和具有代表性的“河州食品”,加强营销包装、产品升级和市场推广,打造“河州味道”知名品牌。发挥美食餐饮协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规范行业标准、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行业服务,培育一批美食行业小巨人、旗舰店、品牌店,擦亮临夏美食“金字招牌”。
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若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促进技术进步、工艺更新和产品升级。加强技术交流,推动州内企业与发达地区创新主体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通创新。用足用好科技后补助政策,“一企一策”跟踪辅导,提高研发费用归集,增强科技转化能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拓展科技金融合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让重视民营经济的思想之花盛开在临夏大地,让发展民营经济的如磐定力根植在临夏大地,让繁荣民营经济的进军号角响彻在临夏大地,相信我州民营经济一定能够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