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1年12月13日

努力把临夏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区

本报记者 马进忠

时光荏苒,奋斗如歌。过去五年,我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在脱贫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保脱贫、在发展中促致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谋划争取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开展与中国石化、中国建筑、中国旅游、华侨城集团、华润集团等14家央企,厦门恒兴、华谊兄弟、普乐方、凯帝斯等民营企业深度合作,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文旅产业深度开发,全面深化改革,全力破解一批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243亿元预计增长到2021年的370亿元,2019、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荣获省长金融奖和全省市州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奖、进步奖。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乘风破浪,逐梦前行。如何立足现有大好发展局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临夏更加美好的明天?州委全面贯彻“三新一高”要求,深入研究国家所需、临夏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坚持强州与富民相统一、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城镇与乡村相贯通,对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临夏实际、彰显临夏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提出了把临夏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区”的奋斗目标。

那么,如何更快更好实现把临夏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区”目标?我州将全力推进实施六大举措,实现跨越发展、进位赶超。

壮大县域经济“基本盘”

县域经济是县域社会的脊梁,教育科学、社会保障的发展,都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撑,离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社会发展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要全面推进“沿河(库)、沿川、沿路”经济带建设,加快临夏市县一体化、县城与周边乡镇一体化、全州一体化进程,打造提升沿经济带、旅游带重点乡镇,形成中心带动、县城辐射、乡镇支撑、城乡融合的生动局面;实施城镇危旧小区(平房区)、城中村改造和城市路网、市政管网、公共服务、电力通信、停车设施等建设项目,县县形成富有竞争力、产业链完整、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增强县域产业聚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人口承载能力。

强化项目带动“主引擎”

发展是永恒主题,项目是重要支撑。方向既定、目标既明,就需要我们在项目落实的层面狠下工夫,就需要我们用缤纷落地的项目佐证发展思路,就需要我们用达产达效的项目添彩发展画卷。

我们要持续打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攻坚战,建成积石山县小关至临夏县莲花、临夏市四家咀至和政县三岔沟、沿洮河、沿广通河等二级公路,改造和政至合作二级公路,争取实施永靖至民和、康乐至卓尼高速,实施临夏市公铁联运客运枢纽、黄河干流临夏州流域航道综合整治、北塬灌区改造提升等项目,推进临夏至定西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把临夏打造成甘肃中部储能中心。瞄准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适度超前实施一批跟上时代步伐、抢占发展先机的新基建项目。

做强工业经济“硬支撑”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巩固提升肉制品、乳制品、特色果蔬、菌类为主的农业加工产业链和皮革毛纺、服装鞋帽为主的轻工纺织产业链,培育中医药、新材料产业链;支持成长性好的企业“规(限)下转规(限)上”,做强“链主企业”,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家,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整合优化、夯实做强现有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争取园区总产值、销售收入、上缴税金翻两番。承接产业转移,康乐县、永靖县加快发展大型工程装备、新型建筑材料、智能建筑机器人、超高压电缆生产制造产业。

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

我们要持续壮大文旅首位产业,推进景区景点升级、精品线路贯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水平提升,成功创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争创2至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至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打响叫亮“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旅游品牌;健全完善临夏美食产业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及旗舰店、品牌店、连锁店,争取州内外餐饮门店超过4万家,让临夏美食香飘四海、美名远扬、造福百姓;借助中央企业助力甘肃乡村振兴、助力临夏产业发展的宝贵机遇,深化与央企的对接合作,推动协议项目落地落实,带动州内特色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

培育民营经济“主力军”

民营经济是推动一个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我们要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重视企业家培训培养,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参与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推进产能扩建、资产盘活、技术改良、品牌打造,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大力推进产业招商、以企招商、组团招商、专员招商,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州县两级每年引进一定数量引领带动强的大企业、大项目。持续优化“安全、便捷、利民、友善”的临夏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面落实纾困解难、减税降费、中小微企业奖励基金等优惠政策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党建指导员等制度,加强政银企对接沟通,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乐园。

建设合作开放“新窗口”

只有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一个地方的发展才有未来。借力战略机遇优势、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优势、开放平台优势,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是我们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要发挥“一带一路”黄金通道、兰西城市群黄金节点的突出优势,以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为目标,深化细化实化功能定位、政策平台、工作措施,加强对接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抢抓兰州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面向兰州、融入兰州、服务兰州,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着力打造产业支撑区、服务区和兰州“后花园”。积极拓展青藏大市场、兰州大市场、东部沿海大市场、中西亚大市场,重振“西部旱码头”雄风。

--> 2021-12-13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62433.html 1 努力把临夏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