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1年12月12日

下塬村:增“颜值”添“动力”

本报记者 陈礼娟 梁永吉

初冬,走进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干净净;路边种满的绿植随风摇曳……仿佛走进一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今年新铺好的彩色沥青路,一头连起欣欣向荣的田园美景,一头连起村民的美好生活,羡煞路人。

看着沿途醉人的乡村景色,下塬村党支部书记肖西平感慨地说:“近年来,下塬村立足区位优势,累计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等重点项目,深刻改变了村貌,如今产业兴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村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日,下塬村九社群众赵克万夫妇早早忙起来,3座温室大棚的小西红柿到了采摘期,需要雇人采摘,等待商贩前来收购。这里是该村修建的三塬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赵克万把自己的3亩多地流转出去,当起了新型现代农民。

“农民的特长就是种粮食种蔬菜,在村内建大棚,让大家在家门口有工作。对于蔬菜来说,大棚可以延长生长期,收益比外出打工好得多。村民的土地被流转到蔬菜大棚园区,流转费可以抵消一部分大棚的租费。”赵克万说。

记者看到,其他大棚内的租户正在掐草莓的秧苗,为来年春节的销售旺季做准备。走进赵克万的租种大棚,却是另一番景象,放眼望去,满棚绿色,一排排小西红柿映入眼帘,令人垂涎欲滴。赵克万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现在其他棚里的瓜果蔬菜正是长苗期,我的小西红柿正是采摘期,错过了集中丰收期,现在一斤能卖到3块多,这一茬就能摘4个多月。”

下塬村紧邻刘家峡水库,有良好的光照、肥沃的土壤和优质的水源等先天条件,加上交通方便,是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产业基础较好。近年来,下塬村依托刘盐八库区移民综合治理、创业担保贷款等项目,修建了585座第三代日光节能温室大棚,建成三塬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带动100多户群众租种大棚、200多户群众在园区务工。按照“乡村记忆和非遗技艺、农特产品展销和休闲茶歇、美食体验和旅游接待”3个功能区打造的园区游客接待中心建成运营后,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俗话说:“苗好五成收,秧好一半功。”对于设施农业来说,能够买到品种好、又壮实的苗,是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2014年,我们村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刚开始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特别高,但由于缺乏育苗技术,苗成活率不高,直接影响了产量,进而增加了成本。对此,我们邀请太极镇培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培文来育苗,解决了群众育苗难问题。”肖西平说。

记者在杨培文的育苗棚看到,占地不足2亩的棚内种植了圣女果、草莓、西瓜、辣椒等10多个品种的果蔬苗。据他介绍,合作社采用规模化穴盘育苗,大大提高了果蔬苗的成活率。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下活了产业发展这盘棋,乡村振兴就有了后劲。下塬村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鼓励、扶持群众发展花椒、金银花等产业,培育乡村新动能,千方百计使农民多增收、有奔头。

如今,现代农业已成为下塬村农业生产主色调,在培育壮大富民产业这份答卷上,干部群众正留下别样的精彩:着力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继续扩大花椒产业,林下种植金银花100多亩;修建一条下塬支线与环库北路相接的道路,沿路打造集民宿、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 2021-12-12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62458.html 1 下塬村:增“颜值”添“动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