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金芳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其中,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我们应坚定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以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将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临夏州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东乡县布楞沟村更是生动展示了新时代的红色文化。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从2013年到2021年,逐渐从“红色纪念”到“红色产业”,并不断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感恩奋进,以“红”带“绿”,不断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当前,该县红色旅游与民族风情、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良好的旅游发展格局。乡村振兴背景下,东乡县以红色引领打造十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应进一步主打“红色牌”,深耕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红色+”,打造出一片“红火产业”。
一、在“深”上下力气
(一)历史的深度,深入挖掘历史,让历史再现。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必须要有与其匹配的保护利用水平,才能更好地展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红色旅游发展价值,红色景点亟待进行高起点保护开发利用。因此,需与文化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同时帮助策划、实施红色景点保护开发利用项目,聘请专家,对布楞沟村史馆及周边景观环境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制定保护修复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全方位保护修复,如实反映历史情景,在历史深度上打造厚重感。
(二)精神的深度,打造精神载体,让精神凸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紧盯群众增收这一关键,依托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优势、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区位优势、布楞沟村史馆红色资源优势、中石化和济南市历城区等帮扶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合作社带贫机制,大规模实施面山生态绿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推广设施农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推动劳务输转、扶贫车间、规模养殖等产业提质增效,力争把布楞沟村打造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现在的布楞沟村心齐气顺,干劲十足,正朝着迈向小康路上大踏步前进,更是打造体现精神深度上的载体。这样的“深”能够让历史红色文化原汁原味,精神生辉,形成历史文化资源力量,对现代人产生吸引力。
二、在“耕”上下功夫
(一)文化的耕耘,聚焦红色,大力创作经典作品。以红色文化为创作题材,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不仅能够凸显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近年来,东乡县艺术团精心组织编排了原创花儿歌曲《党的恩情永不忘》、快板节目《回望攻坚路 感恩再奋进》、贤孝弹唱《胜利脱贫新东乡》等一批接地气的本土文艺作品。花儿剧《布楞沟的春天》更是以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乡县布楞沟村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催人奋进的脱贫攻坚历程,唱响了一曲感恩共产党、携手奔小康的新时代赞歌。在此基础上,还要聚焦红色,激发新时代创作活力,大力创作以农业农村为背景的红色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引发广大群众的思想共鸣,使他们在接受视听艺术享受的同时受到文化的滋养。
(二)市场的耕耘,发展“红色+”,打造出一片“红火产业”。单一的红色文化资源难以支撑起一方旅游产业,必须深挖红色“富矿”,不断延伸红色产业链条,将红色教育与乡村旅游、消费扶贫等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红色教育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红色+”发展之路。通过打造现场教学点、研学点、拓展训练基地及实训基地等,做大、做强、做细“红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不断释放红色效应。一是立足“布楞沟”品牌建设,发展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拓展训练及红色体验游等产业,联动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农旅产业附加值;二是连点成线整合达板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园等点位,推出“热血之旅 红色东乡”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带动县城和旅游沿线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三是做实“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品牌建设力度,将“红色与产业特色”互相融合,形成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四是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生态游、休闲游、观光游、体验游,让游客置身天然氧吧,体验当地特色,既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可以让周边村民实现增收,产生经济效益。
将深耕“红色文化”、打造“红火产业”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在历史与精神上深入挖掘下去,在文化与市场上耕耘好,东乡县必能实现开拓创新发展,让产业真正红火起来。
(作者为中共临夏州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