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龙 刘刚林
我们加班熬夜,通宵赶稿,日夜奔波;生活总是不规律,一旦有新闻发生,就要冲在最前沿。
我们看似光鲜亮丽,但更多人甘居幕后奉献。一支笔,一台电脑的背后,更多的是党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时代的记录者、瞭望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今天,第22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这是属于记者的节日,是属于每名新闻工作者的节日;今天,我们难得将镜头对准自己,将版面头条留给自己,这一次,我们为自己代言。
在“疫”线做“尖兵”
“当你看到新闻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奔波和辛苦、清贫和寂寞,构成记者生活的常态。做一个永远的奔跑者,是许多记者的人生追求。
深秋时节,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来。面对疫情,州委、州政府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迅速行动,团结带领240多万干部群众直面危机,迎难而上,打响了一场上下联动、联防联控的疫情防控主动仗。
“认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科学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守住主流媒体阵地,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党有需要,人民有需要,媒体有行动,记者冲在前。
疫情来袭,闻令而动,民族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主动请缨奔赴“疫”线。马霞、陈礼娟、郭慧霞、马健等18名一线记者凭着责任与担当,主动申请到8县市防控一线采访。他们深入各县市的交通卡点、乡镇村社、学校企业……一个个重点路段、重点卡口、重点区域都有他们挖掘报道防控典型和成效举措的忙碌身影。
记录拍照、录音摄像,一个站点采访完,便立即前往下一个防控点,有时刚回家,接到任务后,总是二话不说,又迅速奔赴一线。深夜回家,顾不上休息,写稿、改稿、提交,把采访到的新闻用最短的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把最新的防控动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群众面前,提供了一篇篇鲜活、有价值、值得信赖的新闻报道。
他们只是全州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宣传的一个缩影。
疫情就是命令,媒体必须担当。老百姓关心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这一时刻,我州新闻人践行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疫情,逆行而上。迎着刺骨寒风,冒着感染风险,深入防控一线,通过“报、网、微、端”,让疫情防控第一手信息、事实真相、防护知识、防控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稳了民生、暖了民心,凝聚起疫情防控的磅礴力量。
在现场见证发展
不平凡的2021年,不平凡的新闻人。
这一年,全州广大新闻工作者全力奔跑,脚下有泥,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晨曦微光中,为采访到第一手信息,记者带上“武器”赶赴一线;炎炎烈日中,为拍摄一个镜头,记者上山下洼,找寻最好的角度;寂静深夜里,为斟酌稿件中的一个词语,记者苦苦思索,夜不能寐……我们用双脚丈量沃野千里,用双眼洞察人间冷暖,用大脑明辨是非曲直,用手中的笔尖记录临夏变迁。
没有假期、随时待命,风餐露宿、肩负使命,危难险重、逆行记录……我们用滚烫火热的新闻理想,描绘着一幅幅临夏大建设大发展的壮丽画卷。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认识,民族日报社老记者赵怀斌深有感触地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酸甜苦辣都是收获,无怨无悔”。
摄影记者史有东、梁永吉每天背着相机、无人机、相机支架等笨重的设备,深入到我州的山峁沟梁、田间地头、建设工地、温室暖棚等,用自己的一腔激情记录着项目建设的火热场景、产业结构调整的喜人态势、城乡发展的日新月异。
重要事、突发事、感人事、不平事,这些事就是我们记者的工作内容。这一年,临夏厚积薄发,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斐然,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振兴亮点频出……这一年,临夏新闻人认真践行“四力”,尽锐出战,依靠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接着地气的语言、连着人气的画面、透着灵气的作品,将更多更美的临夏故事、临夏精神和临夏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幕后挑灯夜战
奋斗镌刻荣光,使命昭示未来。记者节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只是365天中的普通一天。这一天,对新闻人来说仍然采访、写稿、编辑,但无论在哪里、做什么,都在用工作的状态庆祝自己的节日。
“这个标题再简练一点”“这个图片位置调一下,裁剪放大后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这个版面还可以做得更漂亮一些”……在民族日报社编辑部,总能看到编辑们就标题制作、字词句以及版面设计等互相切磋、深入探讨的场面。
雍桂花、王临凤、祁金芬、李萍等编辑,每天约稿、编稿,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标题、每一个版面,她们都潜心琢磨、仔细推敲,修改后,才最终确定一个满意的标题、合适的词语,直到确认无误,提交版面。
编辑部是稿件的“加工厂”,这里每天都会收到记者的大量文稿,而编辑的责任就是对稿件进一步深化主题、调整结构、润色文字,把好政治关、事实关和文字关。在改稿过程中,他们挑灯夜战,时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篇稿件,每天工作至凌晨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心中有党的政策、政府的形象,有乾坤万千、兴衰荣辱,有公平正义、民生冷暖……编辑,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广见洽闻,却一直在背后默默奉献,把生活展示于媒体,把阳光播撒在广袤的大地上。
在指端矩阵发力
新时代媒体工作已经不是传统的写稿拍照,更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各行各业广泛涉猎,这条路,是一条不停学习,时刻准备起跑的路……时代在变,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
“‘新媒体记者就是游山玩水拍视频,上班可以名正言顺玩手机’,工作初期我和很多人一样,带着这样的认识成为一名新媒体人。但是,现实改变了我的看法,想选题、出策划、能写稿,还要会排版、后期制作……我每天的工作都是一次头脑风暴。”工作两年的民族日报社引进人才靳林青对新媒体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只要有网、有热点,我们就不存在下班时间。全州群众备受关注的大事小情,民族日报社新媒体采编人员每天至少三次按时推送,从早上6点持续到凌晨,将最新消息汇编成图文视频,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经过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民族日报已形成9个发布平台的全媒体矩阵,报社新媒体各平台用户从最初的几百人,默默成长为16万多人。
只有离得足够近,才能感知得足够真;只有怀着真心,才能收获真情;只有站在时代前沿,才能走笔世象万千。在这变化的世界,我州新闻媒体一直努力寻找变化,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全媒体时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临夏新闻人纵情奔跑、追求新知,经受着媒体融合的考验与挑战,在新闻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争做融合报道的多面手。
节日,是对荣光的铭记,也是对使命的呼唤。在采访的路途中探索,在采访的故事里感动,在新闻的字句间成长……一路走来,民族日报人始终牢记职责与使命,在时代造就的广阔舞台上砥砺奋进的身影从未缺席,努力做党的政策的传播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