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刚林
一年四季,和政县三合镇杨家村村医马文华不是在坐诊就是在出诊的路上。26年来,从简易小药箱到四室分离的标准化卫生室,他见证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变迁和发展。
“你的血压很正常,没什么大问题,回去注意休息,饮食清淡一些……”9月14日,在村卫生室,马文华正在为村民唐占祥量血压。“马大夫在村上当了很多年的大夫,医术很好,大家平常有个头疼脑热的就找他。今早起来,我感觉有点头晕,就来看看。”唐占祥笑着说道。
“1995年,我从州卫校毕业后,便当起了赤脚医生。以前,村里没有卫生室,我自己在村口租了一间房子当卫生室,条件差、设备少,离村委会远,村民也不愿意来,生病了都去卫生院或县医院。”马文华说道,现在的这个卫生室,是去年5月建成的6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环境和设备比以前好多了。
如今,杨家村卫生室药房、诊断室、治疗室和公共卫生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划分明确,各种药品零差价销售,明码标价。马文华说,除了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老三件”,村卫生室还配备了诊断床、冷藏柜和集量血压、测体温、心率、心电图等一体的健康一体机,还有一些中医治疗工具,硬件越来越好了。看病报销、卫生室又来了新仪器,打自己当村医以来,就数现在最舒心。
杨家村卫生室的变化仅仅是和政县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解决群众“小病扛、大病拖”问题的一个缩影。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按照“一村一室”原则,开始实施标准化村卫生室改造建设工作,全力解决群众就医难题。“目前,全县122个行政村,四室分离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面积均在60平方米以上,药品种类在80种以上,各卫生室都配有一名合格村医,能够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政县卫健局健康办主任张泽经说道。
宽敞明亮无异味,这是和政县松鸣镇狼土泉村卫生室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环顾四周,室内干净整洁,有2名医生。“卫生室承担着村民的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和公共卫生等工作,以前,村卫生室只有1间房子,大概有40平方米,根本满足不了村民的健康需求。经过改造提升,现在面积有200多平方米,不仅有独立的院子,还有70平方米的四间房子。”村医王成说道,“党的政策好,老百姓有福了。”
说起现在的村卫生室,感受最深的就是村里的群众了,村民张艳艳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身体不舒服、生病都要到县城去看,费用多不说,一拖再拖耽误了病情。现在标准化卫生室条件好,就在家门口,常规检查都能做,看病真的方便多了。
随着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像王成一样的和政县基层医生更加重视自身技能提升。除了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医疗培训,他还通过自主学习、同行经验交流,不断增加知识储备,精进医术,着力实现着让村民“小病不出村”的目标。“这些年,我亲眼见证了村卫生室的变迁,现在能做的就是立足本职,进一步提高本领,服务好村民。”王成说道。
据了解,和政县建立了村卫生室管理制度,村医职责和工资待遇、养老保险政策按照乡村一体化管理。通过省州县线上线下培训,不断提升村医队伍素质和诊疗服务能力,极大改善了基层医疗条件,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方便,也缓解了上级医疗机构的接诊压力。
“村民中高血压139人,糖尿病29人,精神障碍11人……”如今,村医不光看病开药,也成了村民“健康管理员”。像三合镇杨家村村有多少人患高血压、多少人是糖尿病、哪些人需要定期上门检查,马文华心里都清清楚楚,因为他掌握着全村354户、1786位村民的“健康账本”。
唐占祥家在杨家村卧牛山上,离卫生室有2公里多,家里有人生病了,只要给马文华打个电话,他都会及时上门服务。“除了日常坐诊,我还是所有村民的家庭签约医生,只要他们有需要,我就必须随叫随到。除了做好村民健康管理员,我还通过讲座、发放资料等各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村民健康意识。”马文华告诉记者,随着村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他的职责已经由看病向“预防为主”转变。
服务管理逐步精细化、规范化,村卫生室不仅得到了村民的认可,马文华、王成等村医也成为了村民眼中的“健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