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1年06月25日

“花儿”中的因情造景

●王生东

(接4月16日3版)

这是因为,其一,梦境不是现实情景,其主观虚拟性、随意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生发梦境的动力来自情思,是情思在潜意识状态下的产物。艺术家之所以常常涉笔于并不真实的梦境,就是由于它能曲折地透视到人内心深处的情结和幽思。虽然这首“花儿”受体式、句式、字数的制约没办法对梦境展开描写,但此“花儿”是“花儿”曲令中因情造景之以梦造景的经典,也正因为如此,给聆听者留下了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反而有着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第三段写脚夫哥挑担日夜奔波赶路,要知道“千里无轻担”,更何况行进在险之又险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鸟道上,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涧、尸骨无存的情况下,也无法驱除对尕妹深深的牵挂,而这种牵挂之情竟然炽热到“喝油也不长这肉了”的程度,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许多赏析文章对第二段的分析中说这一段表达的是脚户哥对尕妹的思念之情,这样的理解有所偏颇和促狭,还说三段之间在结构上是递进的,层层深入的,这是谬误的。其实此段表达的是脚户哥和尕妹二者的相互思念之情,因此黎英海对《下四川》的改编中把第二段和第三段做了对调,是睿智的。这样一调整,第一段写尕妹,第二段写脚户哥,这两段虽有前后,但它们是并列的,思念牵挂是在闺房和蜀道同时产生的;第三段写互相思念、牵挂、期盼。三段歌词之间层次脉络清晰,前两段并列,共同合力叠加推进生发,使得相思之情在第三段达到高潮,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在最后一段绾结到一起,更具有穿透人心的震撼力,这就是这首花儿曲令的艺术魅力所在。所以《下四川》被人们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恋曲”“出门人心底的歌”。无怪乎中国音乐学院弓宇杰博士指出:“《下四川》表达了西北底层赶脚人的生活,是一种生离死别的眷恋和望乡早归的期盼。不仅哭诉了思念的痛楚,更多表达了我国古代忠贞的婚姻观和生活的悲壮美。”

一曲《下四川》风靡大江南北后,许多花儿创作者创作的在表达彼此相思之苦的花儿中,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引用“夜夜的晚夕里梦见”这一句,因而成了表达这一主题的经典意象。

白纸上写一颗黑字来!黄表上拓者个印来!/有钱了带一匹绸子来!没钱了带一匹布来!/有心了看一回尕妹来!没心了辞一回路来!/活着了捎一封书信来!死了时托一个梦来!

《八来歌》,讲述对出门人的八个愿望,这八个愿望一个比一个低微,读来令人神伤。这首花儿也是花儿曲令中因情造景之以梦造景的经典。

高高山上红热头,红热头,晒得莲花不抬头。/若要莲花抬了头,抬了头,一朵黑云遮热头。/太阳出来火扎扎,火扎扎,把你死了我咋夹。/把你死了哎我不活,我不活,奈何桥上等着我。

奈何桥上我不等,我不等,北方扫雪冷得很。/一搭死了一搭埋,一搭埋,一搭上了望乡台。/望乡台上一杯茶,一杯茶,咱俩的姻缘到一搭。/望乡台上一杯酒,一杯酒,咱俩阳世上还要走。

花儿《咱俩的姻缘到一搭》中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描述了一对憨态可掬的恋人超越时空限制,对未来的美好姻缘及甜美爱情生活的无限遐想和憧憬。因其比较浅显易懂,故不做过多赘言。 (完)

--> 2021-06-25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53822.html 1 “花儿”中的因情造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