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刚林
从“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堆丛生的村子,到一年一变化,成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从多年“不挣钱”的土地,发展为牛羊产业、赤松茸、金银花等特色产业上线,群众丰衣足食的沃土;从“饮水困难,道路不平”,到平整宽敞的柏油马路、花园式生活环境新景象……和政县卜家庄乡松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人心凝聚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近日,记者走进松树村,探寻美丽乡村蝶变的秘密。
刚到村口,一块用砖瓦砌成的上书“生态文明宜居村——美丽松树村”几个红色大字的宣传牌矗立在眼前,让人一下子对这个小山村充满了期待。
“马书记,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走进村委会,记者看到一位年轻人正在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是今年2月份新选出的村主任,本科学历,才25岁,是入党积极分子。”村党支部书记马涛向记者介绍。
“村里的大转变,得益于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问及村里的变化,马涛说,近年来,松树村党支部把耕好农村党建“责任田”、打牢基层组织“硬实力”作为发展利器,针对村党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偏低,影响班子整体战斗力等问题,村里配强“新”队伍,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入党,并积极发挥党支部在各项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通过村民知情大会等,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积极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培育富民产业、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有力推动了村子的美丽蝶变。
在松树村,第一眼看到的变化便是村里的环境和脚下的道路:小桥流水、卫生整洁,村主干道宽畅平坦,两侧延伸出的一条条硬化路通向各社,路旁郁郁葱葱的小花坛营造着视觉美感。村委会旁边有一处漂亮的建筑群,这是该村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房屋墙面上以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内容的宣传画,处处彰显文明村风……这样的景象,在几年前还是一种奢望。 “现在的松树村开门见路、推窗见绿,一别过去‘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一刮风垃圾满天飞的现象。”卜家庄乡党委书记马坚笑着说。
“要想生活好,卫生要搞好——这已经成为全村人的共识。”马涛说,美丽乡村建设不但美了环境,也改变了村民们原有的不良习惯。
坝池沟社的马有素福是村上的文明户,走进他家,庭院清扫得十分干净,院子里摆放着各种鲜花,一家人正在树下乘凉喝茶,看上去很是惬意。“我常年在西藏打工,不过每年都回家。前几年回来没什么感觉,现在不一样了, 各家各户的房子修好了,道路硬化了,房前屋后都种着花草,邻里间的关系和睦友好,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劲头很足,变化确实很大!”马有素福感慨地说。
近年来,松树村聚力打造绿色美丽乡村,建成了标准化村幼儿园、小学,提升改造村社道路,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一拆二改三清四植”的工作思路,动员群众在公路沿线和文化广场种植景观树和花卉。推进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制定完善环境卫生管护制度和庭院卫生评比红黑榜,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做到了垃圾及时清理、柴草堆放整齐、庭院干净整洁。
在此基础上,该村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保障,每季度召开“互动式”群众大会,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选树工作,并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约束作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知恩感恩、互帮互助、敬老爱幼、邻里团结。为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文化广场,配套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将昔日脏乱差之地变成乡土田园的“小公园”。
乡村振兴路上,产业必不可少。松树村“唤醒”沉睡的荒山荒坡,利用闲置资源,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修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通过引企业、建基地、规范合作社,培育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并投入省管党费30万元,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经济林果等主导产业。“全村建成特色种养基地2处,规模养殖场4个,发展牛羊养殖的群众达325户,村里的扶贫车间吸纳本村及周边村社的42名妇女就业。今年村里还流转群众土地200多亩,试种了金银花,发展了5座赤松茸种植大棚。”马涛说。
马海的者一家以前住在山梁上的盘坡社,2018年的一场大雨将她家住了几十年的土房子冲塌,同年,一家人搬进了易地搬迁安置点。如今,一家人的居住环境变好了,她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儿子和儿媳在广州一家电子厂上班,生活充满了希望。
“没搬到安置点时,别说我没活干,村里的年轻人也都没活干。现在这个种植基地离家近,我既能照顾家,还能每天挣80元工资,我知足得很。”马海的者高兴地说。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许多群众的生活,他们和马海的者一样,从山里的破旧老房搬进了新房,找到了挣钱门路,开启了新生活。“我们用手里的扫帚不但扫除了贫困日子,也扫出了未来发展的希望。”村民们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