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振兴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二者有机链接的必然要求。对于临夏州而言,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构建长效机制,在牢牢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州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持续优化顶层设计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坚持目标导向,优化顶层设计。通过打造区域合作和产业承接发展平台,为临夏州承接产业转移、增强承接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首先,科学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扶贫资源,综合考量本地特色资源、劳动力、区位条件、政策因素、市场需求等发展优势,健全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优势明显、集群发展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领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其次,抓住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型机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育龙头和引龙头并重,拓展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高值化、综合化和精深化加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第三,顺应“一带一路”倡议,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有利机遇,加快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在金融服务、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强制度有效供给,不断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要素聚集力。
二、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农业价值链效益
坚持问题导向,加快产业融合。推进产业发展除了注重农业产业链前端建设,还要完善资源整合、精深加工、产销对接等环节,同时跟进拓展产业链的配套服务。一是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依托自然资源、民风民俗、特色产品等,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相融合,形成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多种业态。二是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健全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经营性扶贫资产长期效益。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渗透交叉重组,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生产服务要素的整合;积极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实现对产品种植、加工、流通、销售过程的识别、追溯和控制,打造品质放心的区域品牌。
三、不断健全衔接机制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坚持结果导向,健全衔接机制。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重点在于健全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要立足贫困地区独特资源禀赋,推动当地群众与新型经营主体紧密结合。一方面,要推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通过直接生产带动、就业创收带动、混合带动等方式,让低收入户更多参与到经营活动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与大胆创新相结合,对一些竞争能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融合主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积极作用,将农民深度嵌入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多渠道增加收益。
四、稳定巩固产业基础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重效果导向,构建脱贫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注重总结经验,选择有一定发展基础、传统优势的产业重点扶植,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道路;统筹整合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另一方面,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加强专项技能培训与就业扶持的有效衔接;鼓励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在外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向本地区流动,培养创业带头人和乡村企业家。
五、激发内生动力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强化统筹安排,发挥相关主体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服务环节的监管力度,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持续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环境,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改革只争朝夕,奋斗起于方寸。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找准当前抓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临夏州的乡村振兴之路才会走得更扎实、更开阔。 (作者为中共临夏州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