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茹萍
“要真扶贫,带着感情、亲情去扶贫,让贫困村的父老乡亲尽早实现脱贫致富。”这是陈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7年7月底,时任南光集团二级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的陈登被组织派驻到临夏县掌子沟乡白土窑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把扶贫户当亲人,全心全意为村上发展献计出力,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小胖书记”。陈登曾获得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临夏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的扶贫事迹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艰难蜕变 啃下扶贫硬骨头
之前从未有过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陈登,带着一腔热情,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走遍白土窑村的沟沟坎坎,熟悉村情,了解民意,为当地农村发展和群众幸福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为做好身份的转变,他克服了许多困难,用他的话说就是“闯三关”。出发前,他的父母从福建老家赶到北京帮忙照顾孩子,家人的支持让他解除了后顾之忧,顺利闯过“家庭关”;对于初次来到黄土高原的陈登而言,在他面前的第二关就是“环境关”,高原反应一度让他无法入睡,强烈的紫外线也在他脸上印下了西北独有的“高原红”,但他没有退缩,用毫不妥协的勇气诠释着央企扶贫人不服输的劲头和精气神;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为闯过“语言关”,他一方面主动跟村干部、老百姓拉家常,多听多问,另一方面借阅本地乡土文化相关书籍,从文化角度了解当地方言特点,用了足足三个月时间顺利闯过“语言关”。
闯过“三关”后,陈登心里还是没有底。他觉得,从企业到地方,工作环境变了,角色也应该完全转变,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农村工作比较复杂,他认准了一个理,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只有着实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才会得到村民的认可。为了摸清村里的情况,了解村里究竟需要什么,村民需要什么,陈登虚心向乡村干部请教,召开村干部座谈会,逐户走访,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真抓实干 赢得好名声
陈登心中一直坚信,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为推动教育扶贫工作,他协调南光集团安排专项资金,奖励掌子沟辖区内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他还动员全集团捐款,为白土窑小学199名学生购置了校服,让白土窑全校学生告别了无校服的历史。在南光集团的协调下,澳门各界代表资助160名贫困学生,解决了他们继续深造的后顾之忧。同时,他还积极联络和支持临夏县政府与企业界代表团参加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助力扶贫产品进入澳门并走向葡语系国家,促进持久合作。
贫困非一日之寒、脱贫非一日之功,只有发展产业才是摆脱贫困的长久之计。抱着这个念头,陈登在村上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按照“党建作引领,大户做示范,项目作支撑,三变促改革,劳务促增收”的发展理念,由村党支部牵头,种植大户带动,组建了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合作社带动引领、农民入股分红的方式,种植药材的社员直接参与,统一采购、统一种植、统一销售,达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三赢”的目标。
发展养殖是陈登惦记的又一件事情。在南光集团扶贫资金的支持下,他一方面帮助农户改造废旧圈舍,提高贫困户养殖效率,另一方面组织村里精干力量发展村集体养殖产业,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全村建档户分红。
白土窑村地处山区,雨季容易发生滑坡灾害,百姓的生命财产在暴雨中岌岌可危。2018年雨季,他走遍了全村217个滑坡点,向县里的专家请教,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终于敲定在白土窑村重要隐患点建设边沟和护坡方案。经过一年的修建,该村基础防护设施焕然一新,护坡和边沟项目极大保障了全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白土窑村山大沟深,村民天未亮摸黑出门打工、孩子们出门上学,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为了保障老百姓的安全出行,陈登与当地干部认真考察调研,实地勘测,敲定了亮化工程项目。他协调南光集团累计投入191万元,在掌子沟全乡路段安装了445盏太阳能路灯,让掌子沟乡百姓彻底告别了摸黑出门的窘境。
陈登连续3年在临夏县开展“救急难”工作,帮助在生活上遇到急难困苦的群众。3年里,他利用集团投入的13万元资金,帮助20多户贫困家庭摆脱了生活困境,突显了中央企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扶贫济困情怀,也为南光集团在临夏县的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陈登驻村扶贫期间,南光集团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达1030万元,动员澳门各界爱国人士投入脱贫攻坚战,帮助白土窑村117户(608人)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48%下降为零,实现整村脱贫。
脱贫后的白土窑村,整齐洁净的房屋比比皆是,农田里到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校园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山沟里回荡,党群、干群关系紧密融洽,广大群众拥党向党、感恩奋进。身处澳门的陈登时常收到来自白土窑村农户发来的的微信,邀请当年这位“小胖书记”再次回到村里看一看,他驻村帮扶的小村庄又有了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