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姝
“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这是共和国水电建设者对水的特殊认识,是他们用双臂和脊梁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上浇筑起一座座宏伟的大坝,是他们用热血和青春熔成强大的电流,在共和国的土地播撒光明。
黄河炳灵水电站于2004年11月28日动工建设,2008年7月17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实现了“一年截流、一年开挖、一年浇筑”的目标,提前3个月投入运行。2009年6月30日,第五台机组并网发电,使黄河上游又多了一颗明珠。
虽有刘家峡水电站这位“老大哥”在前,但作为第一次在国内水电史上引入了“库尾建坝”概念的水电站,黄河炳灵水电站还是有诸多“过人之处”:在灯泡贯流式机组、厂顶溢流式布置形式等方面均排名全国第一。
黄河炳灵水电站位于永靖县和积石山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工程枢纽位于永靖县塔坪村与积石山县三坪村之间,上距规划的大河家水电站29.5公里,下距著名的刘家峡水电站45公里,距旅游胜地炳灵寺5公里,距兰州市120公里。该电站是我国首座利用库尾建坝的厂顶溢流式水电站,电站充分利用刘家峡水电站汛限低水位大大降低了水库淹没损失,同时基本维持原规划发电量。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没有公路、没有住房、没有电源、没有通讯、施工征地尚未开展的岁月里,一个只有10余人的黄河炳灵水电站工程建设队伍,凭借着他们脚下的“量天尺”,一寸寸、一尺尺、一件件、一桩桩开始工作,按照常规思路:征地移民、筑路、修桥、通电、通水、通电话……
黄河炳灵水电站的拓荒者们每天早上坐车去工地,晚上返回或借住当地村民房间,睡土炕、喝窖水,每次去大坝现场都要经过海拔3000米的崎岖山路,坐着当地村民的铁皮小船渡过湍急的峡谷黄河,征地人员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征地”“四通一平”等工程筹建期所有工作,2004年11月28日,达到了工程开工条件,水电站主要工程两岸导流洞工程正式开工。
炳灵水电站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它有许多独特或创新的地方,在水电技术开发上领域拥有多项全国第一。首先装有5台目前国内最大单机容量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全国首座厂顶溢流式水电站;布置了国内尚无先例的厂顶溢流式泄洪表孔;国内首创的厂顶溢流式大坝;2010年成功开发了目前全球最大的水电站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其实,黄河炳灵水电站原规划叫寺沟峡水电站,原规划坝址位于青海民和县(左岸)和甘肃临夏县(右岸)交界处寺沟峡进口以下2.5公里的何家槽,起初,水库计划所淹没的丹阳川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青海民和县和临夏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水库淹没耕地1万亩以上,淹没人口近万人,淹没征地移民涉及到青海、甘肃两省,征地移民补偿费多,协调工作难度大,直接影响工程的实施,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水电人因此而望水兴叹、摇头做罢。 2000年初,省电力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的工作人员,多次在对寺沟峡坝址踏勘的基础上,综合多年来对刘家峡水电站一半时间处于低水位运行的实际情况,大胆而创新地提出了下移寺沟峡水电站坝址构想,以降低正常蓄水位,减少水库淹没损失。2001年10月24日,对坝址下移及塔坪坝址尾水位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论证。
经过多次方案比选,反复优化论证,2002年2月,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写了《寺沟峡水电站(塔坪坝址)尾水位专题研究报告》,原寺沟峡坝址下移10公里到塔坪坝址。优化后的方案有效减少了水库对耕地的淹没,降低了移民数量,电站坝址下移到甘肃省境内,避免了水库对上游青海省丹阳川的淹没。
桀骜不驯的黄河又一次在永靖土地上被驯服了。炳灵峡黄河截流成功,又一次证明了水电建设者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建设大军。作为新一代水电事业的建设者们明白,老一辈水电建设者在永靖这块土地上,在非常艰苦的岁月里,连续建成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3座水电站,在黄河上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用艰苦奋斗的水电精神凝聚而成的丰碑,也树立在永靖人民的心上。他们发扬老一辈水电建设者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炳灵峡峡谷中建起了一座工期短、投资小、见效快而且注重环境保护的水电站,是一座极有个性的水电站,同时也是一座富有特色的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水电站。
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创立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四位一体”的管理概念,2009年,炳灵水电站荣获甘肃省建设工程“飞天奖”,获得了“甘肃省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