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1年05月05日

映照古城的红色故事

——记康乐县景古镇缐家楼遗址

本报记者 马麒

暮春时节,康乐大地草木青翠、落红满地,尽显生机勃勃。位于康乐县景古镇景古城内的缐家楼遗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缐家楼遗址在党的光辉历史映照下,有着一番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忆,红色革命精神在这里不断传承。

“康乐县是全州唯一一个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1996年4月,州委、州政府与临夏军分区授予缐家楼为‘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州、县先后拨款按原貌重建缐家楼。自此,缐家楼成为康乐乃至临洮、渭源、临潭等地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烈的遗址,先后接待人数超过1万人次。”康乐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十二师长征到达莲麓,司令部驻地寺坪小学,设立兵站。

1936年8月24日,红四方面军的先遣军长征到达景古城,司令部设在缐家楼,政治部设在常家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后勤人员驻孙家楼。

1936年9月30日,红军撤离景古地区。

休整部队、改善供给、扩大队伍、播下革命火种……红军在景古地区的52天内,在莲麓拉扎山头筑了1.5公里工事,整修碉堡6座;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民众救国。“当时,红军一边帮助群众夏收,一边宣传政策,解除群众顾虑。设立1区、5个乡苏维埃政权,成立抗日义勇军独立营,筹集粮款,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在莲麓和景古城50余里的30多个村庄驻扎红军5000余人。后来,常家楼、孙家楼因改(扩)建或自然灾害损毁,唯存缐家楼留存至今。”康乐县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副馆长马如芳向记者介绍。

这里有红军留下的煤油灯、瓷罐、石磨、背篓等历史遗物;这里有红军驻扎景古地区时当地群众给红军放哨带路、送粮捐物、热情款待的军民鱼水之情;这里有当年红军在驻地召开军民团结大会、宣传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帮助建立苏维埃政权和抗日军事组织、组织群众打土豪分钱粮的峥嵘历史……

一件件留存至今的物品,见证着红军当年的峥嵘岁月和艰苦生活;一个个争相传唱的感人故事,见证着红军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历程。

如今,到缐家楼遗址现场重温入党誓词、重温革命情怀,牢记使命担当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来到缐家楼遗址,体会当年红军长征路上不怕千难万险,克服种种困难,无所畏惧的革命气节,身临其境地感受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不惧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红军的长征精神永不过时、永放光辉,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在当前的工作中继续发扬勇往直前、为民服务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康乐县税务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徐正宾在参观结束后对记者如是说。

--> 2021-05-05 ——记康乐县景古镇缐家楼遗址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50801.html 1 映照古城的红色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