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刚林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阻击战全面打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疫”中,康乐县人民医院隔离病区一线救治负责人兼诊疗组专家成员的感染科主任杜发昌日夜奔波在抗击疫情的前沿,并组建起了一支不忘初心、不惧危险的抗“疫”尖刀团队,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与该院广大医护人员共同筑起了公共卫生安全的“铜墙铁壁”。
“我是感染科主任,我不带头谁带头?”作为康乐县医院感染科的“掌门人”,杜发昌参加过抗击非典、禽流感等多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有着丰富的防治实战经验。2020年初,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又主动请缨,毫不犹豫冲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在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紧要时刻,杜发昌科学应对,带头查看首例返乡发热的隔离患者,针对疑似新型冠状病毒病人,积极协调疾控及医院专家组成员进行讨论,诊疗过程细心有据,将所有观察对象都掌握在可防可控范围内。
在与病毒战斗的1个多月里,杜发昌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到参与院方防控救治部署及被隔离人员的诊疗观察、心理疏导,下到医护人员防护细节要求以及每张报表的数字核实,他都会亲力亲为,期间没回过一次家。“必须要住在医院,这样有什么事随时可以处理。”在杜发昌看来,疫情当前,扎根科室,冲在一线,是他的职责所在。
疫情防控培训、强化医护防护意识、流程梳理、参与发热门诊改造、24小时值班……那段时间,过敏的皮肤、口罩的勒痕、粗糙的双手成了他的标配。截至目前,杜发昌带领医院抗疫团队依托新建成的规范化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核酸实验室等,完成入院预检分诊40万多人次、病区隔离留观治疗160人,重点人群核酸采样送检6万多人次,未发生一起院内感染事件。“我做的只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杜发昌说道。
1996年,杜发昌刚参加工作时,该县医疗技术普遍低下,有些群众看病时赊账住院,加之交通不便,群众遇到疑难疾病能拖就拖,很多小病被拖成了大病。当时他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用精湛的医术为病人解难。
此后,杜发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最新的医疗资讯,不断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及时分享医疗新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临床。1999年,杜发昌前往省级医院进修学习,他把医疗专家的经验和临床结合起来,从进修医院库房淘来闲置设备,在康乐县医院开展起了心电电生理、心包穿刺置管等诊疗急救抢救业务。在他的努力下,过去许多该医院没有开展的检查、急症抢救都逐步开展起来。
自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杜发昌主动承担起该县胭脂镇11个村的健康扶贫工作任务,与上级专家和乡村医生组成健康扶贫团队,通过进村入户、送医上门、健康宣教、政策宣讲、医生团队签约、现场办理慢病卡、转诊等方式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同时,对大病患者建立了民情联系卡,杜发昌的手机也随即成为群众的“健康热线”,只要群众来电咨询,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沟通,直到他们听懂满意为止。
胭脂镇村民马少龙是杜发昌的老病号,5年前,因突发肝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可昂贵的医疗费用让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杜发昌深知马少龙家的情况,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方面对马少龙开展安抚治疗,并积极联系上级医院床位,另一面发动医院同事和亲朋好友开展募捐活动,最终,通过各方努力,马少龙的病情得到控制。“杜医生是个好人,如果不是他,我可能早就不在了。”现在,马少龙只要一谈起杜发昌就竖起大拇指说道。
“作为一名感染科医务工作者,杜主任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工作在临床一线,住院部查房、指导下级医生、兼上门诊,执业期间从未发生过一次医疗差错事故。工作之余,还同医院的‘共产党员先锋队’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宣传,使老百姓从治病向防病转变。”院长朱永同说道。工作20多年来,杜发昌多次受到单位和上级表扬,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甘肃省“优秀医师”荣誉,他所负责的感染科获得州总工会授予的疫情防控“工人先锋号”及甘肃省卫健委授予的“优秀医师团队”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