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姝
编者按:
过去的一年,我州狠抓社会民生保障,聚焦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重点难点民生问题,全力推进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省列11件民生实事办理工作任务。在办理过程中,州上及时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分解靠实办理责任,建立督查考核验收机制,每月汇总督查办理进展,全面加强工作调度,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办理任务,有效提升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年终岁尾,11件实事的完成情况也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看点,从即日起,本报陆续推出2020年度省列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2020年,省上下达我州3个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5所107套,其中永靖县1所18套,东乡县1所57套,积石山县3所32套,现已全部完成这一重要民生项目,让一大批教师告别了老旧、拥挤的宿舍,搬进了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新宿舍,安心从教、快乐从教。
一年来,这些搬进新宿舍的农村教师们生活上有哪些改变?受益于这一民生实事的教师们有何感想?周转宿舍的建成又有哪些深远的意义?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踏着新春的脚步,来到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的学校进行探访。
记者走进永靖县川城镇下岭小学。这所始建于1956年、扩建于2015年的小学如今面貌一新,校园里一排粉红色墙面、配着青砖和塑钢窗户的砖混结构房屋格外醒目,这就是新建的教师周转宿舍。
走进20多平方米的宿舍,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干净的白墙、光滑的地面、洁净的衣柜,看上去温馨又舒适。“多亏党和国家出台了教师周转房政策,解决了我们单身教师的后顾之忧。我拿到钥匙时甭提有多激动了,现在宿舍里还有地暖,再也不用烟熏火燎生炉子了。”29岁的陈云林老师兴奋地说。
提起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积石山县居集镇深沟小学工作了13年的韩学祥深有体会,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的实施,让他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韩学祥的爱人王小平也是深沟小学的一名教师,12年前,他们在深沟小学相识相知,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因为学校住宿条件有限,两人只能挤在办公室里,老家在吹麻滩镇前岭村,每天回家也不方便。韩学祥向记者回忆说:“项目实施前,一间宿舍有2至4名教师,很拥挤,也没有独立的卫生间,用水很不方便,我们备课和休息时间不足。”现在项目实施后,10多名教师搬进了功能齐全、整洁明亮的新宿舍,里面设有厨房和卫生间,卫生间里还安装了浴霸。除了基本的生活设施,还配备了办公桌椅、床和取暖设施,能够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
受自然、地理、经济等条件制约,我州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艰苦。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校舍“旧貌换新颜”。但农村学校普遍缺少教师宿舍,这些已影响到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影响到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就必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安居才能乐业,要留住优秀教师,就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居住条件。
记者来到位于东乡县达板镇易地搬迁安置点的达板镇小学时,一栋5层框架结构的教师周转宿舍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亮眼。达板镇小学现有教职工52人,常住校的有43人,教师用房非常紧缺,原先的平房两人一间,办公、住宿和吃饭都在一起,很不方便。为改善教师住宿条件,学校新建5层框架结构教师周转宿舍57套,总建筑面积3365平方米,去年10月份投入使用。“之前的平房集办公、住宿为一体,没有厨房与卫生间,住宿条件很差,周转宿舍建成后,老师们的住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校长马文林介绍说。
郭兴是达板镇小学教师,平常大多时候住在学校,说起教师周转宿舍的建设,他感慨地说:“以前,宿舍里没有暖气,冬季取暖很不安全。项目建成后,确保学校校舍安全,为在校教师创造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既能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又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连续3年被列为省列民办实事项目,这是州上贯彻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现全省脱贫攻坚和教育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
教师周转宿舍项目的实施,对稳定我州农村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起到了重要作用。州教育局发展规划办公室王振明说,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得到解决,让广大农村教师在“住有所居”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热情,为我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