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姝
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从砖瓦房、泥土地到高标准教学楼、塑胶操场;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迈向均衡发展、特色发展新台阶,学生逐渐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
春风化雨润桃李。2020年,我州始终坚持以坚决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为统揽,以巩固提升控辍保学成果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为补充,以教育项目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奋力谱写临夏教育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的一年,全州教育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州上下树立起抓教育就是抓脱贫、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的理念,汇聚起振兴临夏教育的强大共识和磅礴力量,全力开创临夏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狠抓控辍保学 牢守教育扶贫底线
坚持扶贫先扶智,把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底线性任务,持续推进控辍保学攻坚战。特别是我州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因为长期受到教育滞后观念的制约,任务更加艰巨,尤其是少数民族女生失辍学风险很大。针对这一问题,我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统筹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提高职普融合班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落实劝返复学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不断巩固提升控辍保学工作成效。
在这场聚全州之力打赢控辍保学攻坚战中,我州教育工作者是中坚力量。临夏县掌子沟学区中心小学教师马玉兰,是开展动员失辍学学生返校工作中普通的一员。去年寒假还未结束,她起早贪黑,和乡村干部走上了劝返学生的乡间小道,多次进村入户上门劝说。正是由于她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她所负责的马兰等3名失辍学学生重返校园。
让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在这方面,州县乡村和学校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对失辍学学生采取跟班就读、职普结合、送教上门等办法。规范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鉴定工作,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协调临夏市三中、市五中,共招收东乡籍女生500名,接受优质初中教育,巩固提升控辍保学成效。
使《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家长送子女入学的自觉性,有效改善我州的教育生态,为教育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狠抓设施建设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时下,走进我州城乡校园,随处可见美丽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实验楼、干净整洁的塑胶跑道,师生们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
过去的一年,我州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加大督促推进力度,全力加快教育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
我州先后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能力提升项目和“两州一县”教育扶贫项目,完成了151所小规模学校和26所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去年投入中小学“温暖工程”资金3630万元,在3个深度贫困县实施81所农村中小学“温暖工程”项目,所有学校冬季供暖时正常供暖。
条件改善了,学校布局更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得以不断扩大。在临夏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了。在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所,新建独立高中1所、职业学校1所、幼儿园1所;临夏市新建改扩建小学7所、初中2所、高中1所、幼儿园15所等。联想集团和西北师范大学依托技术和资源优势,在我州投入近2000万元,打造全国领先的民族地区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示范区,推动我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除了校舍变化,教学设备更是不断更新换代,全面完成了“临夏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各县市同步建设县级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了州县校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各类优质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中小学校联网攻坚行动计划,全面实现中小学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
注重职业教育就业 增收助力脱贫
劳务输出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但是长期以来,一些老百姓文化素质较低、没有一技之长,打工只能靠苦力。去年秋季,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开始招生,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费教育、订单培养,为我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学校共有学生596人,开设了建筑工程与施工、物业管理、汽车美容与装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会计6个专业。
“我家比较困难,母亲一直在外面打工。为了给家人减轻负担,也为了养活自己,我选择到这个学校学一门技术。”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马小强毫不掩饰自己选择上职校的缘由。
职业教育是我州教育发展中最短的短板。曾几何时,由于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州内大量初高中毕业生一毕业直接流入社会,没有就业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苦力型劳动,收入低而不稳,不仅影响脱贫,而且极易误入歧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压力。要让每一个初高中毕业生有学可上、有技可学、有业可就,全力促进职业教育迈出新步伐,尽心尽力帮助贫困家庭“两后生”、有需求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办学档次、丰富专业设置,去年州委、州政府开始新建投资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分院文旅学院,学校建成后,将改善州职业技术学校和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的办学条件,使我州职业教育布局更为合理,职业教育优势更为突出,进而为全州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建设人才。
立德树人 培育时代新人
“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26岁的马秀琳是州上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中的一员,201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她,现已成为临夏市五中的一名历史老师。“我是公费师范生,学的是历史专业,这项政策给了我一个机会和平台,让我在为回报家乡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马秀琳激动地说。
像马秀琳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这些新引进的教师,在有效改善我州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同时,也为我州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就是教育的源头活水。去年以来,我州各级教育部门针对乡村学校学科教师紧缺的现状,招聘了848名特岗教师,补充到乡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任教;全州共调整209名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任教,通过对口帮扶交流、支教、走教等创新帮扶形式,共选派1557名教师充实到乡村学校任教,着力解决了乡村学校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
同时,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全州教育系统第一批引进高层次60名人才、第二批引进80名,面向教育系统的第五批计划引进139名,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重点加大对骨干教师、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使边远山区的一线教师零距离、面对面接受名校名师的培养和指导,有效提升了全州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抓特色品牌 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丰富
我州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全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的着力点,把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来抓,按照“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五年根本变”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使每个学校的校园面貌得到了彻底改观,成为了很多地方最醒目的标志性建筑。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园墙壁、楼道走廊、教室宿舍餐厅内外等空闲地带墙面,张贴了名人名言、励志故事等精美匾牌,用喷绘和绘画等方式制作了以中华美德和中华名人故事为内容的励志墙,以三字经、百家姓为内容的国学经典墙,以文明礼仪、中小学学生行为规守则为内容的行为习惯墙,以不安全示例为内容的安全警示墙等各类文化墙,绝大部分学校还通过绘制精美的壁画长廊、专门修建文化长廊、开放图示阅览室、开办校园广播、开通校园网、电子屏幕、创办校园文学社编印校刊校报、利用功能室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了校园环境的整体育人功能。功夫不负有心人,永靖县刘家峡川北小学创建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积石山县民族中学荣获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称号。
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我州教育发展的生动变化;一批批园丁脱颖而出的背后是一串串我州教育工作者奋勇前行的步伐;一个个健康成长的学子背后是我州矢志不渝发展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强则临夏强,教育兴则临夏兴!在振兴临夏教育的征程中,有困难、有险阻、有挑战,但只要我们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就可以让人民群众从教育中收获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