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慧霞
“在扶贫过程中,只有将真情注入到工作中,将群众事当成自己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不负青春。”2017年,康乐县司法局虎关司法所司法助理员余泽隆成为吴坪村的一名帮扶责任人。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中,他实干在先,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贡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摸底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帮扶责任人做好帮扶工作的基础。
余泽隆告诉记者,为帮助群众树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在入户访谈、调查摸底的过程中,他坚持宣传产业奖补、低保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扶贫和危房改造等相关惠民政策,增强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
村民黄志强原来的家是危房,因无能力自建,对危房改造抵触情绪比较强烈。后来,余泽隆和村干部们为他宣传讲解危房改造政策,并联系协调村“两委”将其纳入危房改造对象,这让黄志强燃起信心,决定拆屋重建。
“共产党的政策好得很,现在我们家的房子从土房子变成了大瓦房。”新房建起来后,黄志强高兴地对余泽隆说。
村民梁金全是余泽隆的一个帮扶户,他很喜欢搞养殖,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场地,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余泽隆根据他家实际,与其协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先让他在自家院子里修建了牛羊养殖棚,并帮助落实2万元到户产业奖补资金,用于引进能繁母牛。现在,梁金全有了自己的养殖棚,养殖规模扩大了,干劲更足了。
“做好‘一户一策’帮扶计划,要根据村民家庭实际状况,准确分析致贫原因,科学合理制定帮扶措施,确保他们顺利脱贫奔小康。”余泽隆说。
每一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后,群众对帮扶工作满意度大幅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更强。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工作者,余泽隆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干农家活,不管大事小情,只要群众需要的、反映的,他都会认真回应,设法协调解决。
有付出就有收获,如今帮扶过的贫困村民思想观念转变了,家庭面貌焕然一新,发展劲头更足,这让余泽隆打心底里感到高兴、自豪。
余泽隆告诉记者,每当入户或者经过帮扶户家门口,听到群众“尕余来了吗”“尕余,到家里坐坐,喝杯茶再忙吧”等关切的话语,他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