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霞
2020年,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从“2013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到“2020年决胜收官”,从“不落一户一人”到“携手齐奔小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草包庄稼”到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历经八载攻坚治贫,8169平方公里的临夏大地上,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一年接着一年干,8县市相继实现脱贫摘帽,649个贫困村脱贫退出、56.3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尽锐出战 彰显决战必胜的担当
向贫困宣战,一场壮阔波澜的脱贫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临夏是全国“三区三州”和全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8县市均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底全州建档立卡人口56.32万人,贫困发生率32.5%,建档立卡村649个,其中412个村被省上确定为深度贫困村,是全省全国脱贫任务最重、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面对贫困人口多、区域贫困深重的现状,州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先后召开脱贫攻坚总攻动员大会、切实解决脱贫攻坚领域突出问题视频会议、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等会议,密集召开州委常委会会议、州政府常务会议、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全面部署。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15个专责工作组,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与此同时,全面落实领导包村和干部包户制度,当好“第一村长”、开展“三个遍访”,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坚持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最前沿,80%以上的乡镇干部下沉到村,接续选派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广大干部在最吃劲、最艰苦的一线摸爬滚打、挥洒汗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使命、担当情怀。
“近年来,各方扶贫力量携手共进、勠力同心筑起了战斗堡垒,他们立足基层发光发热,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地落实,点燃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之梦,为我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注入了强大动力。”州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成效斐然 书写临夏脱贫经验
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在脱贫奔小康路上,我州在全省率先部署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户籍整顿冲刺清零行动,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固强补弱,为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
有的放矢抓户籍。2019年4月,全州抽调近3000名警力、发动近万名社会力量,对所有城乡居民户籍信息进行起底核查,共核查入户57.13万户,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无户口、死亡未销户、出生未登记、户籍信息差错等问题,完成“四项变动”29.8万人次。以清理规范后的户籍信息为基准,全面比对校正扶贫系统信息和行业部门基础数据,以户籍信息精准保证基础数据精准、脱贫工作精准、政策落实精准。 教育更惠民。2020年投入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30所,招聘引进教师988名,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措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2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36%。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建成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国强职业技术学校、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康乐分院,支持各县市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动员6667名“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
医疗更贴心。坚持软件硬件两手齐抓、保障措施同步跟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分类建设的标准化要求,8家县市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标准,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执业(助理)医师和一名全科医生,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名合格村医,90%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诊治,全面落实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等健康扶贫政策。坚决整治非法行医、过度检查、过度医疗、非法医疗广告等医疗领域乱象,依法查处6家民营医院违法案件,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全面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医疗秩序,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住房更安心。坚持不落一户、全面清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67万户、落实补助资金20.98亿元,农村C、D级危房全面消除。对全州所有农村住房进行过筛子排查和全覆盖鉴定,同步开展拆旧排危专项行动,拆除农村各类危房6.3万户,清理“四烂”“三堆”等18.7万处,“视觉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2020年完成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交易5800亩,创收17.4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资金支持。大规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州1.47万户7.51万搬迁群众安置住房建成率、入住率均达到100%,实现就业3.54万人、户均2.41人。
饮水更安全。2020年投资2.6亿元实施15项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以上,供水保障率达到95%以上,建立农村饮水人工与智能相结合的责任体系、管理体系,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全州上下齐心,凝聚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重点突破 奠定乡村振兴基础
“自从搬进了县城南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感觉生活越来越幸福了。”说起搬迁后的生活,东乡县沿岭乡和平村建档立卡户马艾西满脸笑容。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务工、看家两不误。”同样在该社区雨伞厂打工的马依娜对现在的生活心满意足。
像马艾西、马依娜一样,越来越多的群众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脱贫攻坚大背景下他们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2020年,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脱贫攻坚项目,我州贫困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在脱贫攻坚方面,我州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的着力点放在产业扶贫上,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要求,出台了临夏州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五小”产业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近三年累计投资27.59亿元,扶持11.96万户发展养殖业,扶持2.54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投资5936万元扶持1.6万农户发展“五小”产业。特别是2020年,在全州范围内打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新增高原夏菜、食用菌、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种植88.11万亩,正在结束群众祖祖辈辈种“草包庄稼”的历史。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给了贫困群众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和政县松鸣镇狼土泉村夏润赤松茸基地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地方、企业、农民的共同致富。“和政县赤松茸基地涉及232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户86户。通过流转土地每年可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50万元以上,户均2150元。用工量达6.2万人次,增加季节性务工收入500万元以上,人均1.5万元,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临夏州夏润高原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越雄说。
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铺展开来,奋力谱写调结构、兴产业、富农民的临夏新篇章。
“2020年,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747家,入社农户9.7万户、带动17.6万户。近三年新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69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31家,带动农户8.44万户;累计投入7.41亿元,扶持1010个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道。
内外联动 汇聚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抓住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平台机遇,调动一切力量全面投身脱贫攻坚,谱写了一曲团结一心、携手战贫的壮丽凯歌。
东西部扶贫协作打造“新样板”。厦临两地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贯彻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部署,全面落实“六大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厦临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连续三年被国家评价为“好”的等次。2020年,厦门市投入各类援助资金6.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45个。东西部扶贫协作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的实践经验、不竭的精神动力,为临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厦门力量”、增添了“厦门色彩”、汇聚了“厦门精神”,帮扶协作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个样板、一种效应。如今的临夏大地,各县市都有厦门援建的小学、幼儿园、扶贫工厂,而且还命名了厦门路、思明路、海沧桥、湖里公园等,留下了永恒的厦门印记、厦门元素。
帮扶单位打出“组合拳”。中央统战部、国家医保局、中国石化、中国建筑等8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以赴开展定点扶贫工作,2020年落实帮扶资金3.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3个;举办干部和人才培训60期、15949人次,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1611人,完成消费扶贫4798万元。695个各级社会组织捐赠帮扶资金10.9亿元,其中方大集团捐赠5.5亿元、碧桂园集团捐赠3.9亿元、恒大集团捐赠1.36亿元。厦门恒兴、山东九间棚、百益集团等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企地协作,助力临夏产业上档升级、做大做强。州内民营企业和宗教界等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展现出了空前的团结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全州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敢死拼命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诠释了雄宏壮丽的脱贫故事,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临夏实践,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脱贫之路。
决胜脱贫,筑梦小康,振兴乡村。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我们相信,临夏的明天,必将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