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1年01月03日

草长沟:背靠大山好“乘凉”

本报记者 赵好飞

“山高地凉,大叶麦不黄……”这是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草长沟社流传已久的一句谚语,真实反映了草长沟因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现实情况。可如今,草长沟夏季最高温不超过22度,恰恰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

草长沟社依偎在太子山脚下,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扶贫大通道穿社而过,发展旅游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康乐县以“一拆四改两化”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要抓手,整合力量,集中资金,在草长沟着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品农家乐”为主题的自然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旅游,推动了当地产业升级发展。

每年夏季,这里绿草成荫、流水潺潺,吸引了大批来自兰州、定西等地避暑游玩的游客,旅游旺季游客最多时,一天能达到3000多人次。仅去年一年旅游季,全社24户创收90多万元,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几年前,草长沟社还是康乐县深度贫困社,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和务工。“以前我们这里连水泥路、水泥房都没有,地里收成也不好,一年一亩地也只能“刨”出四五百元钱,刚够吃喝,没有一点结余。”现在开着农家乐的村民贾存祥告诉记者。

随着草长沟旅游项目的开发打造,贾存祥和弟弟贾存兵的农家院也办起来了。2018年7月,贾存祥的农家院正式开业,开业第一个月,纯收益近1万元。“村子发展起来了我们赚钱的机会也多了,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农家乐,妻子是主厨,我打下手,农家菜做的是自己养的土鸡和山上挖的野菜,成本很低。我们村里每家农家院都有一套民宿,总造价8.5万,政府补贴一半。在旺季游客多的时候,一个月纯利润就有2万多呢。隔壁农家院是我弟弟开的,他家院子里停的十几万的小轿车就是这几年赚了钱买的。”贾存祥提起村里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不禁喜笑颜开。

每年5月至10月是草长沟旅游旺季,农家乐便在这6个月开门营业,其余时间村民们就在附近打零工,参加厨艺和服务技能培训。去年贾存祥参加了县上组织的为期16天的封闭培训。“我们培训期间吃住都是免费,培训班上学的都是我们开店营业实打实需要的东西。”贾存祥连续第3年参加了这样的培训。

“一个社总共24户,建档立卡户就有14户,当时贫困面还很广。自从发展乡村旅游,不管是村容村貌还是群众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草长沟社带民宿的农家乐就有20家,大家一年的收益是相当不错的。去年这里还新建了一座村史馆,通过对比老照片,就知道近两年村里的变化有多大了。”纳沟村党支部书记王远宾如是说。

如今,随着开发乡村旅游,这个曾经隐匿的小村社成为了游客畅游太子山下的避暑胜地,让当地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草长沟社群众背靠太子山乘起了“凉”。

--> 2021-01-03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44623.html 1 草长沟:背靠大山好“乘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