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0年12月31日

杜家河村:下活“就业棋” 走好致富路

本报记者 陈礼娟

“王录家以前的房子住了将近30多年,是这个社上最差的。老式的大门门框低,人要弓着腰、低着头才能走进去。”这是和政县城关镇杜家河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秦海霞,初到王录家走访时给她留下的印象。

王录是杜家河村建档立卡户,从成家、分家到供子女读书,王录的前半生是在忙忙碌碌的打工生涯中度过的。虽然常年奔波,但一年下来捏在手里的钱少之又少。“当时,一家几口人全靠我在金昌打工的收入维持生活,还要供子女读书,根本存不了钱。”王录无奈地说。

然而王录并没有停止追求幸福的脚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过得越来越好。2016年,在享受国家危旧房改造政策的补贴下,王录推倒土坯房,自建了小二楼。“以前的房子,碰到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尤其到了冬天,尽管屋里生着炉子,但房子一点都不热。”王录回忆道。

杜家河村“两委”始终把就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下活“就业棋”,走好致富路,实现了“外出务工一人,光荣脱贫一家”的目标。

2018年,村“两委”组织村上的青年到县职校学习挖掘机技术,王录的儿子也踊跃报名。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取得了挖掘机资格证书。“今年,王录的儿子由于结婚,一直待在家里。明年,我们准备把他介绍到县城的工地上开挖掘机,一个月起码能挣到5000元。”杜家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胜军说。

像王录一家靠务工实现稳定脱贫的群众,在杜家河村比比皆是。

50多岁的梁存英,丈夫因病去世,家里的重担全压在她的肩上。两个儿子因家庭困难,没能如愿上大学,帮着分担家务。

“村上对这家的孤儿寡母,给予了更多照顾。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定期到家里走访,了解她家困难。以前她的大儿子唐国明在城里打零工,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后来,我们动员唐国明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买了货车,跟同村的人一起跑运输。”村党支部书记杨平介绍。

现在,梁存英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老大一年能挣5万多元,老二夫妇常年在江苏南通的电子厂打工,一年也能挣5万多元。“两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新家,我现在就带带孙子、做做饭。这些都要感谢政府的帮助,让我们家渡过了最难的时期。”梁存英说。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贫困群众迈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杜家河村将继续动员贫困群众外出务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走上致富路。

--> 2020-12-31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44563.html 1 杜家河村:下活“就业棋” 走好致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