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好飞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东乡县坪庄乡南关村时,村民王强已经在牛圈里忙活好一会了。给牛添草料,清扫圈舍,虽说每天都要忙前忙后,但王强却很满足。在他眼里,这些牛可都是他的“宝贝”,承载着一家人致富的希望。
王强今年52岁,家有8口人。早些年,孩子们还小,一家人全靠王强在家种地、养殖为生,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后来经过南关村“两委”申报,上级主管部门复核,王强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户。
家有耕地8.4亩,常年种植玉米、土豆、小麦,养着10来只羊,这便是王强家全部的收入来源。考虑王强有养殖基础,帮扶干部决定帮他发展养殖业增收。
靠发展养殖增收首先得有一定的规模,而扩大养殖规模,标准化的圈舍是必不可少的。在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王强争取到暖棚建设项目补助8000元,修建起了一座6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圈。 帮扶干部又为王强家申报养殖贷款2万元、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用于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王强的儿子儿媳在周边务工,收入不稳定,帮扶干部就鼓励他们先学会一门技术,再走出去找更合适、收入更稳定的工作。
“这几年,政府帮了我们很多,被评为贫困户不是多光彩的事,我知道真正把日子过好还要靠自己努力。”王强不仅积极参加帮扶干部组织的培训,自己还通过电视、手机等途径,从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学习新的种植养殖技术。如今,王强熟练掌握了种、养殖技术,收益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
对于王强来说,以前是越穷越没有门路,现在是越干越有劲头。如今,儿子儿媳学到了一技之长,在外地餐厅打工,一个月近5000元的稳定收入。除了种植、养殖收入,他还是村上的护林员,一年也有8000元的收入。
“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吃的、穿的、住的越来越好,现在生病有医保,孙子不出村就有学上,我们的日子真正有了大变样。”日子越来越好,王强也变得越来越爱说话了,逢人就打招呼,开心地讲述自己的脱贫致富故事,夸赞党的富民强农好政策。
平整的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告别了往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小土路;清澈的自来水通到了院子里,再也不用去半山腰挑又苦又涩的窖水;牛羊离开土圈,“住进”了标准化暖棚圈舍……回想起这几年生活的大变样,王强的脸上写满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