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0年12月26日

以为民情怀守初心

——池沟村第一书记鲁小伟的脱贫攻坚故事

本报记者 马茹萍

2018年10月,鲁小伟来到东乡县汪集镇池沟村开展帮扶工作。一到岗,他就将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当地贫困面貌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在他的宿舍里,有一面书有“群众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字样的锦旗,证实了鲁小伟在3年的驻村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排忧、心系百姓。

池沟村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山区村,生存发展条件严酷,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初到池沟村,鲁小伟看到村里的主干道因年久失修,到处坑坑洼洼时,便感到“行路难”是困扰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卡脖子”问题。

下苦顺拉社地处池沟村最底部,离学校和村委会最远,通社道路雨天泥泞、雪天湿滑、晴天尘土飞扬。作为池沟村的第一书记,鲁小伟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实地踏勘这条路况。当他了解到这条村路涉及群众13户97人后,当即向县乡领导报告。经过他不停的汇报与争取,最终这条“卡脖子”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不仅如此,在驻村的3年时间里,他不断积极衔接汇报,使全村7个社的道路全部得到硬化。这一条条宽敞的道路,成了群众的“致富路”。

为了给群众营造一个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居住环境,鲁小伟全力投入到村上的环境整治工作中,在村委会门口新建了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修起了小花园,让村民们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为彻底改善池沟村群众住房条件普遍较差的现状,他组织联户干部一起对全村危旧房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积极申报危房改造项目,对43户危房进行了改造,并让32户群众搬进易地搬迁安置点,住上了新房子的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池沟村有养殖的传统,群众都想通过养羊脱贫致富,但受资金制约,群众的想法始终未能变为现实。对此,鲁小伟利用在财政系统工作的经验,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金融资金、民间资本,组织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产业。

马来太福是村里的养殖带头人,但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得知这一情况后,鲁小伟帮助、协调落实产业扶贫贷款5万元、“155”产业扶贫资金2万元。资金问题解决后,马来太福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从原先的2头牛、10只羊扩大到现在的9头牛、32只羊。现在,村里像马来太福这样的养殖大户越来越多,他们都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愿望。

村里孩子们上学的问题是鲁小伟最为关心的。2018年,新的学校还没有建成,池沟村小学暂时在村委会上课。后来新学校建成了,但是空荡荡的教学楼没有多少教学设备,于是他四处奔波想办法,联系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为池沟小学捐款捐物,改善教学条件,累计筹得物资达10余万元。这几年,池沟小学的变化非常大,全村适龄生都全部入学就读,今年学习成绩获得全县第二名。看到学生们穿着整齐的校服,背着崭新的书包,排着队伍上学、放学,鲁小伟感到很欣慰。

在驻村过程中,鲁小伟还每年组织干部为帮扶户送去生产资金、农资和生活必需品,经常性地开展一系列送温暖、献爱心慰问活动。最让当地群众深受感动的是,近两年来,在多次暴雨天气中,他带领驻村工作队的同事们,不顾随时滑坡的危险,及时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组织群众安全撤离。

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次次心贴心的交流,一个个精心制定的脱贫计划,不仅牢牢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也让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如今的池沟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格局基本形成。鲁小伟和全国千千万万个驻村工作队队长一样,用一颗赤诚之心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庄严承诺。

--> 2020-12-26 ——池沟村第一书记鲁小伟的脱贫攻坚故事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44481.html 1 以为民情怀守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