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怀斌 景溪
东乡达板,生态宜居大搬迁拉开了序幕,干部群众欢天喜地!
12月10日,天气转晴,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东乡县的大山深沟里,一辆辆小型货车、农用三轮车载着锅碗瓢盆、毡条被褥、桌椅板凳等家什,驶往洮河经济带生态宜居搬迁安置区,这些村民们都是新房子的主人。
这次搬迁的981户群众来自全县18个乡镇,全部安排在2号地块的10栋楼里。小区里虽然没有扎彩灯、放鞭炮,没有夹道欢迎,但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各乡镇机关抽调的40名干部组成的搬迁入住服务大队,正热切地等待着他们的到来,这些干部分别担任着各楼的楼长和单元长。
汪集乡瓦子岭村的马胡赛尼雇了一辆客货两用的小货车,当载着家人和家什的小货车刚到小区门口,北岭乡干部、单元长马进龙就迎了上来,几句祝贺乔迁之喜的暖心话让马胡赛尼一家笑开了花。马进龙指引着小货车来到3号楼2单元,车上的家什通过电梯很快运到了楼上。
楼房里的卫生被物业人员清扫得很干净,马胡赛尼即刻开始摆放家具、安放床铺。
之后,马进龙对马胡赛尼夫妇一一询问:天然气怎么开?自来水怎么开?油烟机怎么用,遇到问题怎么办……一面让他们回答,一面让他们操作,直到把问题都答对了、每个操作都会了,马进龙才离开。
“我们必须让群众懂得这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让他们住得舒心、方便。”马进龙告诉记者。
唐占虎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一名干部,也是单元长,他带着记者来到了马热苏的家。虽然刚刚入住,但是房子里暖烘烘的。“这个铝合金窗户有3层玻璃,非常保温、隔音,天然气炉子一开启,房子很快就热起来了。”唐占虎指着房子里的陈设说,“入住前房子已经简单装修,只添置油烟机、灶具就能入住了。”记者看到,房间光线充足,从窗户能看到洮河、村落、远山,风景很优美。
百和乡人大主席马海山是4号楼的楼长,自从群众开始搬迁,他每天都很忙。记者跟着他来到301室马一四么的家,只见家具、床铺都已整理好,厨房里正在炸油香,看样子已经入住好几天了。
一见到马海山,马一四么就告诉他:“两个孩子都上学了,说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他们,现在已经适应新环境了……”搬迁之前,马一四么住在龙泉镇荒山村,女儿马亚萍在龙泉中学上七年级,儿子马哈吉德上小学四年级。搬来第二天,马海山就协调安排两个孩子到附近的县第七中学和拱北滩小学读书。由于学校提前安排部署过,老师和同学们对易地搬迁来的每一个学生都很欢迎,不会使新生感到孤单和陌生。
下午3时许,记者看到小区院子里搬迁的车辆越来越多。正在忙碌的洮河经济带指挥部干部周玉祥说:“今天至少有50户群众同时搬迁,我们的40名干部都在一线帮忙。刚才还有许多群众打电话询问,准备搬过来。” “我们就是先遣队,在这里搞服务,为了群众顺利安居,还有很多干部在不同的地方服务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世良说,“县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搬迁工作,前天新搬迁的马奴海家出现供暖问题,县领导一直在现场协调解决,等问题妥善解决后,领导们才回。”
据介绍,各乡镇、村干部,州县下派的帮扶干部都在各自的村社为群众解决困难,帮助搬迁户顺利入住。
中铁二十一局是小区的建设者,洮河经济带开发项目一分部副经理张大涛带领技术工人,昼夜坚守在岗位上,帮助处理出现的一切问题。
“群众的笑脸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我们提出倡议,只要东乡群众需要,我们就在工地和他们一起过年。”洮河经济带开发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张稳牛说。
这几天,入驻达板经济园区的各企业也喜迎搬迁群众,碧桂园、兰亚集团、天然气公司和达板镇的商家都在为搬迁群众提供帮助。
碧桂园房地产物业管理堪称国际标准,他们派出由6人组成的物业队伍前来服务。经理梁万平告诉记者:“我们在服务小区的过程中,吸纳当地群众加入我们的队伍,共同建立起一支技术、作风过硬的物业团队,更好地为小区服务。”
兰亚集团、天然气公司等为困难群众送来了家用电器、面粉、毛毯等生活物品。达板镇销售电器、百货的10多家商场按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必须低于市场价,在小区设摊点,为搬迁群众提供有偿服务”的要求,开展上门服务。
傍晚时分,路灯亮起来了,小区院子里的人们渐渐散去,一幢幢楼房的窗子里发出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