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好飞
时值初冬,走在刚刚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的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明亮的教室里传出朗朗读书声,扶贫车间的油馃馃正散发着香气,笔直宽阔的公路穿村而过……“我们村能获得这个称号,真是实至名归。”村民马建英欣喜地说。
布楞沟村位于高山乡北部干旱山区,是全县生态最脆弱、基础条件最差、群众最贫困的地区,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等困难问题十分突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近年来,布楞沟村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各方力量的帮扶下,补短板、强弱项,兴产业、促增收,激内力、提形象,让总书记的嘱托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耄耋老人马仲成是布楞沟巨变的见证者,如今他像讲故事一样给村里的小辈们讲述以前的苦日子。“早些年,我们住的是黑洞洞的土房子,吃水要往返十几公里的洮河去挑,出去打工要背着铺盖行李走两个小时才能坐上车,现在自来水拉到了家里,住的是大房子,去达板坐车也只要15分钟。”
硬化村道20公里,修建边沟18.5公里、桥梁1座,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而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为村子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埋设自来水管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结束了群众吃水靠车拉、驴驮、人背的历史;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农村房屋56户,安装太阳能路灯180盏,配套建成了文化室、便民超市、村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提升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更打通了与外界交流的通道,群众靠自己致富的意识更加强烈。
马建英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几年前他抓住各种优惠政策办起了祥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养殖场一年可以获利近20万元,一人富了不算富,我们还为入股村民和附近散养户提供无偿技术指导和培训。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党和国家给我们的,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好了,也算对得起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了。“马建英说。
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止在硬件设施上,还在群众的思想观念里。布楞沟群众家家户户在自来水管旁立起了“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的石碑,让子孙后代饮水思源,不忘党恩。
马麦志自愿让出旧居建成了布楞沟村史馆,展示了总书记在这里调研时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中央省州各级领导对布楞沟村的关心关怀。
文明不分你我他,良好的村容村貌背后,是人人参与的守护行动。“现在布楞沟村心齐气顺,邻里之间互相帮衬,人人维护公共基础设施。大家都说,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要共同守护。”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陕斌杰说。
下一步,布楞沟村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紧盯群众增收,依托区位、红色资源和帮扶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推广设施农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推动劳务输转、扶贫车间、规模养殖等产业提质增效,力争把布楞沟村打造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