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姝
“工作要想干好,脚步先要走到。”这是永靖县陈井镇党委书记张学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5年5月,张学文初到陈井镇,为了理清工作思路,更快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他走遍了陈井镇的11个村96个社,与村干部谋思路、与群众话发展。
通过走访,张学文了解到陈井镇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百合,而且当地群众也有种植百合的历史,“我们一定要让小小的百合真正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金蛋蛋’”,张学文在心底暗暗下了决心。
在确定把百合种植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培育后,陈井镇先后实施了到户、提升、稳固、持续、振兴、兴旺6轮次产业到户扶持项目,全镇百合留床面积由5000多亩增加到1.4万余亩,种植户达2500余户,户均5.6亩、年收益2万余元,陈井镇已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百合镇”。
2015年以前,陈井镇瞿家庄村四社村民瞿小明一家六口人,靠种植小麦、土豆、胡麻为生,农业收入入不敷出,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张学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上门做瞿小明的思想工作。
瞿小明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书记带着从科研院所来的百合专家到我家地里,手把手教我怎么种植百合和如何防治病虫害,我很感激。”
种了百合,怎么卖出去?为了解决瞿小明和村民们销售百合的后顾之忧,陈井镇建立了“支部引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11家“党建+”合作社。有了重重保障,2015年瞿小明一家尝试种了2亩百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随后的五年时间,随着帮扶政策越来越多,他家百合种植面积也不断在扩大,现在百合种植面积就达到20多亩,成了村上的种植大户。张学文还多方奔走,积极申请世行项目资金390万元修建了5个“党建+”合作社百合保鲜库和加工车间,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百合产业链,并实现线上线下批量交易。
张学文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们以“万亩有机百合示范基地”建设为目标,努力在提升百合品质上下功夫,为群众增“有机收入”,全镇有机百合种植面积达8697.6亩,并通过了北京同仁堂有机药源基地认证。通过有机化种植,百合价格每斤高出市场价2元,亩均又可增收4000元左右。
同时,为了不断延伸百合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张学文鼓励合作社走出去“充电”,在原有真空包装鲜百合单一产品的基础上,这两年相继推出了百合干、百合花茶、百合小酒、百合面膜、百合醋等深加工产品,让小小的百合成为了陈井镇群众家里名副其实的“金蛋蛋”。
如今的陈井镇,漫山遍野灿烂绽放的百合花,已成为一道橘红色的亮丽风景。更多的百合产品也走向了市场,陈井镇群众真正吃上了“百合增收饭”,走上了小康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