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怀斌
11月21日上午,省政府宣布临夏县等最后8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山河作证,7年时间,临夏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激发和永葆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实现了连续快跑;7年时间,临夏县实干苦干,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梦想成为现实,书写出高质量脱贫攻坚的精彩篇章!
临夏县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之一,总人口42.5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8.2%。耕地面积55万亩,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16个,贫困人口2.96万户、13.81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2.64%,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是甘肃省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8个挂牌督战县之一,面对问题和困难,全县上下——
扛起责任 尽锐出战
临夏县委、县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坚持白天苦干实干、晚上分析研判,全县上下响鼓重锤、尽锐出战,发扬敢死拼命、攻坚拔寨的精神,下足“绣花”功夫,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最实的攻坚举措、最硬的落实机制,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
2017年以来,临夏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乡镇干部驻村包社制度,建立“十户因策一干部”帮扶模式,创新落实“住户”制度,218名村第一书记、3800多名省州县帮扶干部结对包户,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村社巷道、群众家里,开展融入式、体验式、换位式帮扶,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谋划同奋斗,精准落实“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用手拉手、心贴心的帮扶,用各级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一张张老百姓幸福的笑脸。
脱贫攻坚考验的是各级各方面的为民情怀。临夏县的脱贫攻坚得到省高院、厦门市思明区、南光集团等协作帮扶单位的倾力支持,累计落实各类帮扶资金2.57亿元、实施协作项目177个,派驻帮扶干部用他们的“情怀、智慧、敬业、勤奋”,帮助临夏县的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上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
瞄准靶心 攻克堡垒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响亮提出“政策范围内资金不受限制”,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户籍整顿“3+1+1”冲刺清零和后续扫尾行动。
着眼解决失辍学风险大、劝返难、留不住的问题,实施中小学改薄、幼儿园建设等项目82个,幼儿园实现有需求行政村全覆盖,17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多措并举坚决打好控辍保学攻坚战,规范落实“两免一补”、营养餐等各项资助政策,没有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因贫失辍学,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4年的80.1%提高到2020年的97.4%。
在建档立卡之前,全县医疗保障水平低,贫困人口中患病者、残疾人比例高达12.29%,随着健康扶贫各项政策落实见效,贫困人口实现参保全覆盖、资助全享受、政策全落实,彻底解决了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兰大一院在临夏县设立分院,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面达标,建成“互联网+健康扶贫”大数据中心和流动医院,打通了健康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10年前,临夏县部分山区群众住茅草屋、土坯房,甚至人畜混住。县上把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重要任务,累计改造农村危房3.4万户,农村群众住房普遍实现了安全、达标、干净、舒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让2329户1.13万贫困群众下山入川、进城上楼,城镇安置率高达95%,配套建设2234座日光温室、95座养殖暖棚,实现了后续产业扶持全覆盖,组织输转劳动力655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48个,开发出租车司机岗位100个,实现了户均至少1名劳动力稳定就业。组建服务中心,开发地摊经济、夜市经济,举办各类文娱活动,加快了群众融入社区的步伐,真正做到了“稳得住、有产业、能就业、逐步能致富”。 “起早贪黑挑水吃、收集雨水蓄水吃”曾是临夏县部分群众吃水难的真实写照。该县相继实施北塬片、西北片、南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大型自来水水厂4个,延伸改造管网4000多公里,全县自来水管网覆盖率、安全饮水率均达到100%,家家户户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也曾经是临夏县大部分群众出行难的真实写照,近年来,累计完成农村道路建设2852.71公里,建制村通畅率、通客车率达100%,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
“家在林中,人在花中”是临夏县建设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通过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和乡村公园建设,全面消除了“视觉贫困”,探索出了有序衔接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
产业发展 破茧成蝶
临夏县牢牢抓住农村“三变”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累计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和创业担保贷款33.35亿元,到户产业奖补资金6.89亿元,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54家,累计规模流转土地15万亩,拉开架势构建了以劳务产业为基础、牛羊菜果薯药、牛肉拉面、布鞋加工“八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体系,迈出了产城融合、农旅融合、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19年被评为全国100个、全省3个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谋划实施高效节水项目7.5万亩,建成高效日光温室、钢架大棚8620座,建设高原夏菜基地28个,种植以西兰花、红头葱、荷兰豆、红莴笋为主的蔬菜7万亩、产量达19.08万吨、年产值达7.1亿元,参与经营的农户亩均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了“一亩菜十亩粮”效益。
牛肉拉面是临夏县群众创业致富的顶天立地产业。县上加大贷款扶持和培训力度,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走出去创业,拉面馆、烧烤店在全国大中小城市遍地开花,累计上万家、年创收10多亿元,涌现出了一批牛肉拉面专业村。
在产业扶持奖补和金融扶持政策的引擎带动下,全县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97个,发展规模养殖户3364户,全县牛羊猪存栏量达到55.4万头(只)、同比增长5.4%,养殖户户均存栏3.5个牛单位,达到了历史最高值。贩养结合、见好就收的灵活经营模式,让养殖户实现效益最大化。
大力发展以布鞋产业为载体的“妇女经济”和“炕头经济”,建成布鞋扶贫车间34个、炕头车间317个,年产各类布鞋605万双、产值2.42亿元,让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顾家增收两不误。
特色林果是临夏县基础好、潜力大、重点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花椒、啤特果、油桃等经济林果面积达63.43万亩,其中花椒种植面积达30.19万亩,挂果面积23.4万亩、年产量2100吨左右、产值1.69亿元,主产区群众花椒产业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着眼构建扶贫产业的销售体系,建成果蔬保鲜库、气调库46座,培育“河州塬”公共品牌,通过消费扶贫、展销促销、直播带货,让农特产品远销广州、厦门等沿海发达地区。
坚决落实党中央“首保首稳”要求,按照牛肉拉面创业就业一批、青藏线商贸就业一批、东南沿海企业输转就业一批、州内企业工地就近就业一批、发展特色产业家门口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就业一批的思路,对全县劳动力精准分类、因人施策,输转劳动力11.4万人,创劳务收入20.3亿元,落实劳务奖补资金5895万元,全面夺回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损失,促进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扶志扶智 激发动力
思想上的脱贫是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脱贫。临夏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注重精神扶贫、道德扶贫,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极大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村民知情大会制度,严格落实公示公告制度,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扎实开展“数家珍、说变化、话未来”“说变化、感党恩、爱家乡”两项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展赛评活动,大张旗鼓表彰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精气神空前提升,昂首迈向全面小康。
反复排查 提升质量
牢固树立发现问题是最大政治责任,解决问题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聚焦高质量脱贫收官,反复“过筛子”查漏洞、补短板、防风险、提质量。全面打响脱贫收官战、问题歼灭战、产业振兴战、满意度提升战、作风整治战、软件质量战、环境持久战“七大战役”,开展8轮次全覆盖督查自验、互查互验,走深走实了成色更足、质量更高、基础更实的脱贫路子。全县2.96万户13.81万人全部稳定脱贫,11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零,千百年来困扰临夏县发展的绝对贫困问题已成为历史。
在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同时,临夏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建设的山水双城,破解了有县无城、有城无人、有人无业的难题;产业要素聚集、辐射带动全州的国家农业产业园区,成为了开放合作、聚集投资、吸纳人才的洼地;中荷国际鲜花港、扶贫旅游大通道、县城东区综合开发、石门滩水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的3637元增加到2020年的8730元(预计),年均增长13.32%。
圆梦小康就在今朝。站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临夏县委、县政府将团结带领全县42万各族干部群众,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开启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