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0年11月26日
7年艰辛创业 追债人变身小老板

马海龙的幸福生活

马海龙在配餐

本报记者 马龙 马瑞鹏

开栏语: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州东乡县和临夏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州八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全州累计完成70.53万贫困人口脱贫,千百年来困扰临夏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各族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梦想已经触手可及。

在这场与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较量中,除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临夏儿女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毅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外,更离不开厦门市的倾情帮扶。十年来,随着厦临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夏籍人员通过政府有组织输转,或自发来到厦门学习、创业、务工……开始了各自全新的幸福生活。为了充分展现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本报从即日起开设《我在厦门挺好的》专栏,全景式展现他们如今的生活现状,以飨读者。

“快到饭点了,你们手底下麻利一些,华联电子厂的工友们还等着开饭呢!”下午4点钟,位于厦门市湖里区蔡塘社区的东乡优尔塔美食兰州拉面馆内,一片忙碌,餐馆老板马海龙一边督促员工抓紧炒菜装饭,一边亲自上阵,往送餐车上来回搬运送餐箱。

这是11月24日记者在该餐厅看到的一幕。这种忙碌的日子,贯穿马海龙在厦门的生活已经一年半了。“多亏了厦门湖里区和东乡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在厦门挺好的!”谈及如今的生活,马海龙感到很充实,也很有奔头。

归“0”:20万元创业资金被骗一空

家住东乡县那勒寺镇达板空村的马海龙是该村的首批建档立卡户,全家7口人,上有60多岁体弱多病的母亲,下有4个未成年的孩子。以前,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和妻子种植10亩山旱地度日,生活过得很拮据。

穷则思变。2012年,马海龙的朋友找到他,说这几年虫草价格好,做几年就能挣到钱。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马海龙东拼西凑了20万元,跟着朋友到青海做起了虫草生意。可不到半年,梦想便化作泡影,马海龙不但没挣到钱,投入的钱还被合作伙伴卷跑去了厦门。后来,他追债到厦门,只追回了6万元。

就这么回去的话,借的钱怎么还?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举目无亲,马海龙独自行走在厦门街头,心灰意冷。就在进退两难之时,他看到厦门市正在举办“98”投洽会,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经过观察,他发现整个厦门没有几家清真饭馆。“咱们临夏的美食这么好,何不在这里开一家餐馆?”这让他看到了一线生机。

说干就干,马海龙把这一想法告诉远在家乡的两个亲戚后,得到他们的认同。3人投资26万元,不到半月时间,就在思明区会展中心南路租下一间40平方米的铺面,开起了“西北拉面王”面馆。他既当面匠,又做堂倌,一干就是7年。 7倍:铺面从40平方米扩张到280平方米

7年过去了,马海龙家的温饱问题总算解决了。然而,40平方米的铺面、8张餐桌已经慢慢“盛”不下他的致富梦了。2019年,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进一步推进,厦门市湖里区通过劳务输转引进了一大批东乡籍务工人员在此就业,为了解决这批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就餐问题,东乡县政府找到已在厦门餐饮业打拼多年且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马海龙,并且联系东乡县的优尔塔餐饮有限公司成为他的合作伙伴,注资100万元成立了厦门市临夏优尔塔餐饮有限公司。同时,由他负责经营,在湖里区蔡塘社区投资80万元,开起了占地280平方米的东乡优尔塔美食兰州拉面馆。

“多亏马老板的帮衬,我在这里一个月挣4500元的工资,还包吃包住,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事。”在餐馆附近的一栋居民小区内的员工宿舍里,东乡籍员工马尤努斯一边收拾床铺,一边告诉记者,“我在这里挺好的,请家人放心,我一定好好干!”像马尤努斯一样在马海龙餐厅打工的东乡籍贫困群众有3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2人。

7家:由一家小面馆到承包7家企业配餐服务

付出总有收获。马海龙不但从一个追债人转身成为致富带头人,而且生意也越做越大。“与他们合作的这段时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东乡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很讲诚信,而且饭菜质量没得说!”在餐厅做会计的厦门籍员工江连玉这样评价道。正是看中了东乡人这些品质,2019年,湖里区又将厦门市睿和电子有限公司、瑞华高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区内企业500多人的配餐业务交到马海龙手里,签订了供餐协议。

“今天,我们给企业员工的配餐是大盘鸡拌面。”当天下午,记者走进马海龙的饭馆,正赶上他们为企业配餐。抓凉面、炒热菜……一阵阵浓郁的家乡味弥漫整个餐馆。不到十几分钟,3辆送餐车便装得满满当当出发了。“每天菜品都不会重样,荤素搭配,周末还会送上有家乡特色的包子、油香等。”马海龙介绍道。

7倍:收入从每月3000元翻到2万元

“除了为工厂在湖里区的6家企业配餐外,我还承包了漳州市的立达信电子有限公司的食堂,光这一个食堂就能占到我整个营业额的一半!”看着如今火爆的生意,马海龙感慨万千地说。7年前他的第一家餐馆每月只有3000多元的收入,这些微薄的收入仅够家人吃饱肚子。7年过去了,如今他每月的纯收入已经超过了2万元,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他还花50万元把原来的旧房拆掉盖起了小别墅。

在采访中,马海龙告诉记者,他自小家境贫寒,没念过几天书,大字不识几个,在外打拼吃了不少亏。作为父亲,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接到厦门,让他们接受优质教育,将来考一所好大学,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也在厦门站稳了脚跟,下一步我决定在当地再开一家分店,带领更多的乡亲们来这里发展致富。等条件更好一些了,我打算在老家办个养殖场或餐饮企业,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马海龙说。

--> 2020-11-26 7年艰辛创业 追债人变身小老板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43331.html 1 马海龙的幸福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