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栋明
在沿洮河经济带建设东乡金银花健康产业园,引进金银花饮料和中药饮片生产线,打造集种植、采摘、收购、销售、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让金银花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花银花”;
临夏县把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作为促进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实现了“一亩菜十亩粮”的效益,成为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的支柱产业;
广河县推广粮改饲全株玉米青贮技术,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畜禽等现代畜牧业,走上了草畜配套、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路子;
康乐县通过景古镇食用菌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菌棒和菌种分给群众种植,“小香菇”蜕变为群众增收的“致富伞”;
临夏市按照“依托万亩花海,发展观光农业”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已成为当地闪亮的旅游业“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和政县通过土地流转,建设130亩“开心农场”,直接带动当地贫困户11户、40余人,间接带动当地农户500余户;
积石山县在石塬乡三二家村打造观光旅游区,扶持发展农家乐、开发土族刺绣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来了有看头、有吃头、有带头;
永靖县依托“兰州百合”品牌,发展壮大百合产业,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完善,我州各县市脱贫攻坚基础不断夯实,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今年以来,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扶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思路,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一关键,带领全州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育产业、促增收,坚持不懈构建“小规模、大群体”产业体系,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为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到户产业培育铺就群众致富路
脱贫攻坚怎么搞?产业扶贫怎么搞?谁都没有现成的经验,都是摸石头过河。
我州生态脆弱,产业基础薄弱,种植业效益低下。针对这些问题,州委、州政府决定对传统种植结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经营模式及小农意识来一次彻底的革命,大力推进“粮改菜”“粮改药”“粮改油”“粮改果”“粮改饲”,着力打造食用菌、中药材、高原夏菜、百合、经济林果等新型产业带,全州已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投入资金1.8亿元,新增特色产业88.11万亩。
临夏县抢抓农村“三变”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推行的“338+”产业扶贫模式,完善了“党建+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加速了扶贫产业的提档升级。
新集镇苗家村与农业龙头企业海特公司合作,共建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签订产销对接协议,建立“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土地流转+返聘务工”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土地、分红、劳务“三收益”。“今年,我们种植了红头葱、西兰花、娃娃菜、香菜等品种,每亩产值达8000元左右,周边群众在基地务工每月还能挣2000元,合作社的带动效应正在凸显。”海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和政县引进的夏润高原农业有限公司在松鸣镇狼土泉村、卜家庄乡前坪村流转土地1500亩,种植赤松茸,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种植赤松茸主要用农家闲置的玉米秸秆、牛粪等,这是今年4月种的,6月开始出菇采收,这几天进入了采摘旺季,我每天都来摘菇,一天收入80元,比干其他庄稼活轻松,挣钱多。”正在摘菇的曹成梅乐呵呵地说。
我州农业农村部门把产业扶贫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先后出台了《临夏州牛、羊、蔬菜、林果、马铃薯、中药材、油菜、百合八大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支持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实施意见》,构建起了覆盖所有有意愿、有能力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政策体系。
牛羊产业提升夯实脱贫“基本盘”
畜牧养殖业是我州的传统优势产业,群众擅饲养、会经营。正是由于这样,我州牛羊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州产业发展中要素最全、产业链最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产业,是甘肃乃至西北主要的牛羊及产品集散地。
依靠政府提供的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东乡县柳树乡仲家山村马白克勒买了3头繁殖牛进行自繁自育,经过精心饲养,目前已存栏12头,每年的纯利润达到2万多元,一举摘掉了扣在头上多年的贫困户“帽子”,成为村里有名的养殖能人。
康乐县鸣鹿乡郭家庄村的马社个了解到产业扶持相关政策后,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引进良种母牛1头,后来又引进1头。如今,马社个依靠养殖收入提高,生活稳定,他逢人就说:“产业扶贫给了我脱贫致富的机会,我会继续坚持养殖,过上更富裕的生活!”
为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发展牛羊养殖的积极性和巩固到户产业发展成果,州上出台《临夏州深度贫困村实施牛羊产业发展达标提升工程指导意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差异化奖补,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助推了产业扶贫进程。
打造产业扶贫“先锋队”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涌现出了以八坊清河源、康美集团、伊东羊业、甘肃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带贫能力强、带动效果好、带动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业扶贫由贫困户“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
甘肃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与北京同仁堂深化合作,抓好品牌打造、加工销售、种苗供应等工作,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金融保险等方式,带动全县883户建档立卡户融入特色产业,户均增收在400元以上,“刘家峡”品牌效益日益凸显。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孵化园投产以来,已收购鲜百合1085吨,涉及3个乡镇552户建档立卡户,带动户均增收约4000元。通过在三塬、太极、红泉等11个乡(镇)的适宜区种植金银花8000亩,与九间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种植收购协议,对达到收购标准(二白期)的金银花产品实行保底收购,有力促进了全县百合、金银花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为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扶贫激活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尝到了甜头,改变了以往“等、靠、要”的思想观念,“造血式”产业扶贫已成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金钥匙”。如今,我州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将贫困户“绑”在了产业链上,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双赢、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汇聚起了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