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红红
昔日在山区艰难度日的记忆,已被如今的幸福美满生活取代。
搬迁到广河县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的群众马二斯麦心里的天平,已经从大山深处的黑山村倾斜向新社区了。
当初说要搬迁的时候,她心里一边欢喜一边担心:“以后靠啥生活呢?”“住到楼房里花钱的地方可不少。”“家里的地可咋办呢?”……
如今,当初的烦恼都一一解决,生活比马二斯麦想象得更美好。
“十三五”期间,我州通过集中安置、插花安置方式,将1.47万户7.5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的山区搬出来,实施集中安置,有效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挪穷窝 建设美丽新家园
山大沟深、靠天吃饭,是马世祥对山区老家最深刻的记忆。挪出穷窝、告别深山,成为许久以来一家人的深切渴望。
马世祥的老家在东乡县龙泉镇坪庄村,那里群山环绕、土地贫瘠,群众大多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老天赏脸,一年到头勉强填饱肚子;老天不赏脸,一年的辛苦就算白费。”提起过去的生活,马世祥无奈地说。
2019年,马世祥一家享受到县上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顺利搬进县城南部的城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上了有电梯的楼房,彻底告别了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开启了新生活。
近年来,我州针对州域内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地质灾害频发、群众观念滞后和区域经济链、产业集群链等发展不足的短板弱项,围绕坚决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对确定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根据不同县域发展实际和区域地理特点,引导群众有序搬迁,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独具临夏特色、行之有效的搬迁模式。
——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建设相结合。鼓励引导群众“下山入川、出山进城”,向人口承载容量大、就业务工机会多、生产要素集中的县城和重点集镇集中,在广河县、东乡县、临夏县和积石山县规划建设18个大型城镇集中安置区,共安置搬迁群众8216户42331人。“十三五”期间,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安置率达到55%。——易地扶贫搬迁与园区建设相结合。依托州内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先天优势,形成了“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的新型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州向园区集中安置2396户搬迁户。临夏县依托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土桥镇集中安置搬迁群众431户。广河县依托临园经济开发区,在三甲集镇集中安置搬迁群众1281户。
——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依托州内重点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旅游大通道,合理规划布局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与旅游区域的有效衔接,在莲花山、松鸣岩等旅游景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5个、搬迁群众159户。
拔穷根 就业创业促增收
良好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设施,易地搬迁让群众“一步住上好房子”。但是,能否为搬迁群众创造多途径就业创业渠道,才是实现“断穷根”的关键所在。
“我州始终坚持脱贫是易地扶贫工作的根本目标,坚定不移地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和巩固搬迁成果的关键环节,以增强搬迁群众稳定脱贫、自我发展能力和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系统谋划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管理‘后半篇’文章,让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过得舒心。”州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我州对继续耕种原有土地、主要从事种养业的搬迁农户,探索实行“政府投资、集体所有、主体经营、带动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依托城镇和产业园区安置的农户,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措施,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针对搬迁妇女就业问题,依托各类帮扶资源建成运行扶贫车间48个,吸纳就业1815人。同时,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重点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解决就业增收问题。对依托景区景点乡村旅游安置的搬迁户,引导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休闲、度假、体验、观光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提高搬迁群众经营务工收入。
“我们按件拿钱,做得多拿得多,现在可以给孙子们零花钱了。”2018年,张秀芳家从临夏县路盘乡联丰村搬到土桥镇易地搬迁安置点,现在在家门口布鞋车间上班。
“自从搬下来后,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原先一家6口人全靠儿子一人打工维持生计。如今,学校就在小区门口,我送孙子上学后就到布鞋车间上班;儿媳妇在县城一家火锅店打工,一月能挣2000块钱,去年我们家脱贫了……”说起现在的日子,张秀芳满脸笑容。
近年来,许许多多和张秀芳一样的贫困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或就业,或创业,生活发生了巨变。
安新居 公共服务贴民心
为了让群众吃上定心丸,我州在迁出地稳妥推进拆旧复垦,盘活山林、土地等资源;在安置地解决就业,加快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公共服务。
据了解,在我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内,学校、卫生所服务中心、村级活动室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搬迁群众需求。其中,8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区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7个,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在社区管理服务方面,各大型集中安置点设置社区服务中心统一提供水、电、气、户籍、子女入学、社保医保、基层党建等管理服务,保障了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安置区长治久安;实行“村委会(社区)干部+组长(楼长)+治安员+保洁”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注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组织体育比赛、文艺演出、露天电影等活动,引导搬迁群众顺利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为更好地管理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临夏县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搬迁群众教育卫生、技能培训、产业扶持、稳定就业等生产生活性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我们经常协调相关部门播放露天电影,开展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搬迁群众融入城市社会的认知和主动性,提高了融入度”。临夏县易地搬迁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搬出“穷窝”需要勇气,而脱贫致富则需要用心用力。如今,在一处处新家园里,一张张笑脸、一段段欢乐时光,都是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的幸福印记。
“日暮乡关何处是?”搬迁群众用今天的好日子给出了答案: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