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0年11月04日

出城入山 扶贫在路上

——记全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邓文涛

本报记者 马进忠

起伏的山梁、崎岖的山路、难懂的民族语言、饱经风霜的面容……这是邓文涛2017年初次来到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调研时看到的一幕,这场景不免让他有点心酸。

2020年秋,当夕阳斜射,拱北湾村笼罩在安宁祥和之中,邓文涛望着已经发生巨变的村庄时,心中萦绕着无限情思。

“拱北湾村是我的第二个家,这里将会是我一辈子的牵挂……”邓文涛说。

2019年7月,邓文涛来到拱北湾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一年多来,他见证了这个村子的变化。

虽在城市生活,但是乡村生活对于邓文涛来说是一番别样体验。来到拱北湾村后,邓文涛吃住在村里,和村民在田间地头聊天,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他把自己当成了村里的一员。这样的身份转换,便于他开展扶贫工作。

东乡县有养殖牛羊的传统,通过数次的入户走访,邓文涛渐渐认识到牛羊养殖是影响当地群众收入的重要因素。相比高成本低利润的服装加工等产业,发展养殖业是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怀揣这一想法,邓文涛打算发展养殖合作社,但村里原有的养殖合作社因缺少技术和人才处于未运营状态。了解情况后,邓文涛在全村寻找具有养殖经验的技术人才,最终发现,杨家社的马成海以前在武威有过养殖大量牛羊的经验。

当邓文涛上门找到马成海时,却吃了闭门羹。因为害怕有养殖风险,马成海拒绝牵头发展养殖合作社,邓文涛没有气馁,不断做他的思想工作,并承诺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经过邓文涛的反复劝说,马成海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决定担起发展村养殖合作社的担子。

万事开头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拱北湾村养殖合作社从最初的停摆状态变了模样。如今的合作社具有标准化牛棚2座、水池1座、饲草料加工等附属设施面积约1500平方米,投入肉牛76头,实现年出栏50头,已分红46户、3.6万元,带动了46户建档立卡户增收。 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之余,邓文涛还关注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平时的工作中,他特别注意掌握村民的动态信息,针对突发状况,迅速作出反应,做好救济帮扶工作。

八羊古社的村民马海福一家人原本过着幸福安稳的日子,但由于马海福突发脑梗导致瘫痪住进了医院,院方几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其妻也因照顾马海福无法务工,家里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变得举步维艰。邓文涛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前去慰问,并立即开会研究决定把他家纳入二类低保救助范围,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渡过难关。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和乡亲们相处久了,每当看到谁家出现意外和不幸,我都感同身受。”邓文涛说。

从城市到乡村,从城市人到庄稼汉,邓文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权为民所用,福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价值追求。他说,扶贫依旧在路上,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做,很多故事尚未完结。

--> 2020-11-04 ——记全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邓文涛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38225.html 1 出城入山 扶贫在路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