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栋明
9月30日,临夏县井沟乡果园山村搬迁群众卜海霞拿着刚刚领到的出租车钥匙,脸上乐开了花。
当天,在临夏县易地搬迁服务中心主干道上,正在举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出租车发放仪式。卜海霞告诉记者:“自2017年搬迁到双城以后,我先到做校服的扶贫车间上班,听到投放出租车的消息后,我就马上报名,今天终于领到了新车,以后我要跑车减轻家里的负担,我相信家里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据县易地搬迁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华介绍,自易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从入学就医、就业产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后续产业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此次开发运营50辆出租车,为100户搬迁群众创造了稳定就业岗位,既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还填补了县城没有出租车的空白。
这只是临夏县在实施易地搬迁、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切实改变群众生活的一个缩影。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临夏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理念,坚持走城镇化带动的路子,把贫困群众从生存发展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山区搬迁到县城和园区周边,同步落实后续扶持产业政策,让他们“挪穷窝”“换穷业”,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欢迎和积极响应。
在土桥镇南塬乡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栋栋整齐漂亮的楼房沐浴在暖阳中,一个个面带笑容的新住户忙碌在温室大棚里。正如安置点小区的名字“和谐苑”,搬迁群众生活也过得幸福和谐。
随着临夏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陆续实施,源泉村建档立卡户蒋成德于2016年从山上搬下来,住上了新房。
蒋成德感慨地说:“没想到我能从山沟沟里搬出来,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以前住在山上很不方便,现在外出方便了,我承包了9座大棚种植西葫芦,隔一天就可以采摘一次,一个大棚一次可以摘200公斤,一公斤能卖3元左右,光西葫芦一天平均收入600元左右,等辣椒、黄瓜都上市的时候,收入会更加可观,生活真的是有盼头了,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乔玉青是贾家沟村的一名易地搬迁户,几年前,丈夫不幸患上肝硬化不能劳动,儿子正读高三,沉重的家庭负担都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家里没有劳动力,我就把大棚托管给别人,一年有2000元左右的收益。搬到这以后丈夫看病、儿子上学都方便了。现在,我在小区附近的扶贫车间做服装,按计件算工资,一个月也能挣2000元左右,再干点零碎活,家里总算不在为生计发愁了。”谈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她底气十足。
这几年,临夏县将集中建点安置、分散安置与购房安置相结合,累计投入资金6.82亿元,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329户11321人。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该县把育产业、促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园区建设相结合的思路,谋划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18条政策措施,确保每个搬迁户都有1项增收产业、1名劳动力稳定就业。
为专门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产业增收问题,依托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临夏县建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园。投资5.9亿元,通过土地规模流转,按照每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一座日光温室的标准,在北塬片区集中安置点附近的土桥镇、先锋乡、安家坡乡建设现代日光温室1700座,在县城集中安置点附近的尹集镇建设现代日光温室534座,总规模2234座,主要种植黄瓜、番茄、辣椒、羊肚菌、赤松茸等时鲜蔬菜,每座温棚收益达到3万元以上。
生活环境好,家门口就业,收入稳定,易地扶贫搬迁让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正如掌子沟乡达沙村搬迁群众马麻录所说:“走出大山,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我要靠自己的勤劳让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好,现在政策这么好,以后一代会比一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