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0年10月04日
下山入川遇见你 ——康乐县

搬迁圆了安居梦

本报记者 马琼洁

“我们搬下了大山,一家人有钱挣,孩子有学上,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2016年,康乐县八丹乡吊庄村马苏夫叶一家搬下了世代居住的山区,过去的穷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吊庄村安置区里,一个个现代化农家小院鳞次栉比,房前屋后栽种着花草树木,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马苏夫叶是这里的住户之一,她家原是吊庄村的贫困户,房屋破旧,祖祖辈辈靠着一亩三分地维持生活。

为帮助贫困山区群众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自然困境,康乐县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为核心,让搬迁群众有事可做、有业可就、有钱可赚,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下山后的马苏夫叶一家在安置点开启了全新的生活,丈夫在新疆一家工厂务工,她在家搞牛羊养殖。有帮扶,有钱挣,一家人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从搬得出,到如今的稳得住、能致富,马苏夫叶一家的生活变化是康乐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

依据安置点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群众意愿等因素,康乐县结合贫困户“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入户走访了解群众需求,科学编制完成了《康乐县2016-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规划》,按照规划内容,各有关部门、乡镇密切配合,通过开展劳务培训、发展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产业、配套建设集中养殖小区、扶贫车间等方式,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搬迁目标。

对贫困群众来说,搬迁更重要的是拔掉穷根走上脱贫致富路。

在景古镇牟家沟村盛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搬迁户郭志明正忙着给羊添加饲草。在村民知情大会上,他被选为合作社种羊繁育基地管理员,他用领到的第一笔分红,在新家置办了不少时兴的家具。

液晶电视机、现代化的家具、方便的自来水……这是贫困户郭志明如今的美好生活。“过去,山区的房子是土坯房,每当遇到下暴雨,一家人担心得晚上睡不着。现在住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既安全又舒适,政府还在不断为我们想办法找致富路,有了合作社稳定的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郭志明说。

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牟家沟村及周边山区群众常年生活艰苦。为此,该村结合危旧房改造项目,36户居住条件差的山区农户通过易地搬迁搬离山区,改善了住房条件。

搬下山后,在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培育模式,成立了盛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群众入股分红,并利用州农科院的技术帮扶优势,调整种养结构,以药材和养殖业为主,打造豆类和中药材产业园。为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和合作社养殖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村上组织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和合作社现场开展技术指导,提高种养殖水平,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发展产业,才能让搬迁群众拔掉“穷根”,真正实现“搬得出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

目前,康乐县共建成养殖小区2处,受益群众87户,外出务工786户1175人,光伏扶贫受益322户,公益性岗位安置32人,低保兜底6户,通过多方扶贫,不断帮助搬迁群众增加家庭收入,减轻生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了所有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每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自2016年起,康乐县先后投入2.223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建苏集镇关扎村,鸣鹿乡哈鹿村,八丹乡线家村、斜路坡村,康丰乡温家村等10个集中安置点和县城北苑小区、苏集镇恒通市场2个楼房安置点,共搬迁安置建档立卡户813户3853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不仅搬进了新房子,还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如今,安置区里宽敞整洁的乡村道路,错落有致的栋栋民居,搬迁群众朴实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幅村美民富的康乐风景。

--> 2020-10-04 下山入川遇见你 ——康乐县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42107.html 1 搬迁圆了安居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