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刚林
深秋时节,走进广河县三甲集镇宗家村,干净平坦的乡间小路纵横交错,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整洁怡人。在宗家村山上,工人们正对一条山路进行水泥硬化。
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清告诉记者:“这条路修好后,将惠及5个社的2370多名群众,不仅能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还使村里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全覆盖。”
据了解,这条长2.8公里的路,是该村争取的一事一议项目,总投资135万多元,按照宽3米的标准建设。“我们村的地,大多在这个山上,以前的路是土路,又窄又难走,到地里干活或是从地里往外拉东西很不方便。大家修这条上山路,自筹了31万元资金。眼看路马上要修好了,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该村61岁的宗有明家的地就在山上,为了保证路的质量,他每天都会到施工现场看看。
大道通畅,小道平坦。
村里的变化太大了,让宗有明感触最深的除了村里的道路,就是一座新修建的蓄水池。据介绍,以前,虽然宗家村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100%,可是由于只有一座100立方的蓄水池,自来水时有时无,供水很不稳定。为了彻底解决群众吃水问题,今年,村上多方协调,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500立方的蓄水池,保障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群众要致富,基础设施是关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更离不开良好基础设施的支撑。 为此,近年来,村上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村子越变越好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这一切得益于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与帮助。”记者在村里采访时,不少群众发自肺腑地说。
在宗家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生活条件。该村还从争取项目,修建文化广场、卫生室、图书室等入手,切实解决了一系列民生问题。随着村里文化广场的建成,喜欢打篮球的宗建军和他的球友们,再也不用跑到5公里外的康家村打球了。“村里喜欢打篮球的人很多,以前没有场地,大家只能去邻村玩。现在好了,每天约上几个人,随时都能在广场上玩。”宗建军笑着说。
村庄正改变、民心在凝聚。如今的宗家村,生活有甜头、农民有奔头。村“两委”班子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所需所盼。“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培育富民产业,沿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大道阔步前行。”马海清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