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瑞鹏
汉族老板在回族奶奶付完钱后多赠送了一把糖果……
身穿回服、藏装的皮革店老板们坐在路边台阶上聊着天……
回族老爷爷慈祥地逗着学步车里的汉族小孩……
一个个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细节,烘托出的是临夏州这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民族和谐团结的好氛围。
“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族等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9.2%,超过100多万人。”州民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到,临夏作为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全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独特的州情实际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事关临夏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平等、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贯穿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主线。
今年以来,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宁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部门实际,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为目标,努力营造脱贫攻坚和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奏响了民族工作最强音。
大胆创新共创建 民族团结聚力量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只有加快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有物质基础,也才能得到各族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康乐县附城镇有回、汉、东乡等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聚集乡镇。为促进辖区各民族的和谐稳定,该镇引导各村在村民知情大会和两户见面会上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28岁的马素腾是位东乡族小伙,过去一家6口蜗居在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2017年5月,得益于棚户区改造,马素腾和新治街前巷的280多户群众搬迁到了附城镇新集村的新农村。他和不同民族的群众成为邻居,大家和睦相处,他还和家人经营起了农家乐。
“我们搬迁到这里住上了新房子,开起了农家乐,生活有了奔头。新农村里有回族也有汉族,村委会不时举办村民知情大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大家相处得很和睦。”马素腾说。
附城镇党委书记张华介绍,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该镇紧抓宣传、引导、教育三个关键,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现代传媒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引导群众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促进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注重把民族团结进步同典型引领相融合,通过推进‘一抓五评两促’党建品牌的创建,在各民族中间选出好公婆、好儿媳及脱贫光荣户,在全社会树立典型。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同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融合,大力解决各民族群众关心关注的水、电、路等难点问题,使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张华说。
“民族团结进步关系和谐稳定,关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不谋民族团结,就不足以谋全局。”我州牢固树立大民族工作理念,把“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稳步实施、全面推进,做到谋划部署到位、重点任务细化到位、督查指导到位。民族理论常委会必学、民族政策逢会必讲、创建调研督查必问、民族团结干部选拔必考、年终班子考核必评成为创建新常态。州上还成立“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着手起草《临夏州“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规划》,出台《临夏州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等,重点围绕“九个一”创建思路,着力提升创建水平,全面细化明确责任、任务,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实践活动。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变化很大!群众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各族群众和谐融洽,各县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成效显著,特色亮点值得互相学习借鉴……”今年6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检”活动观摩考察团来到我州,观摩考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亲身感受我州民族团结促发展成效。
临夏市、积石山县、和政县、永靖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基础进一步夯实,东乡县、康乐县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举措强劲有力,创建工作已多点开花,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
永靖县人民法院、和政西关小学;临夏市八坊街道、唐汪镇……一个个民族团结示范典型的涌现印证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开花结果。
学校、医院、村镇、街道、扶贫车间、公园……无论行走在哪里,都能感受我州各族干部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奋力拼搏、共同谱写和谐发展美好篇章的团结氛围。
民生为本办实事 小康路上不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嘱托记心间,奋进正当时。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临夏不仅没有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而且还让他们提前奔上了小康路。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留下了这句嘱托。
“那天一大早,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了出来,没想到啊,几辈子人了,居然真的喝上了自来水,那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回想7年前通上自来水那天的情景,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70岁的老支书马占海仍激动得热泪盈眶。
曾经,在布楞沟水比油贵。“从达板镇买1方水,水费只需要4块钱,而运费却要花120块钱。拉着毛驴去洮河驮水,等驮到家就只剩下半桶水了。家里把这水当做宝贝一样,羊也不敢养、牛也不敢喂。”马占海说。
7年来,州上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加大投资,在东乡县高标准机修梯田4100亩,土地蓄水保墒能力显著提高;埋设自来水管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完成布楞沟村人饮入户工程,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结束了当地群众吃水靠车拉、驴驮、人背的历史。
加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争取力度,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保障,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是我州民族工作的重头之一。据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展资金投入使用后,布楞沟村许多村民都享受到了各项发展资金的红利,各项基础设施、群众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多次赴省民委争取扶持资金,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我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028亿元,同比增长8.6%。扶持资金下达后,我们就立即制定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整合方案,‘好钢用在刀刃上’,将资金全部整合使用到贫困村人饮改造工程、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培育、道路拓宽改造及道路硬化、贫困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脱贫攻坚主领域,像布楞沟村的老百姓就是直接受惠者。”州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调配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的原则,严格监督资金流向,有力的支持了脱贫攻坚工作。
我州的脱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始终牵动着总书记的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如今在临夏大地上,从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到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凝聚着全党全国各民族的强大合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兄弟姐妹舍弃小我,融入民族工作大格局,真情真心扶贫济困,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动人乐章。经过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州共有13.49万人脱贫,403个贫困村退出,临夏市、广河县、康乐县、和政县、永靖县、积石山县已脱贫摘帽,东乡县、临夏县今年将实现全面脱贫,我州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生动演绎了各民族守望相助、携手发展的民族团结故事。
在我州,“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临夏民族团结之树常青,也为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文化上包容共荣、共同分享,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新临夏正迈着团结一致的步伐,走向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