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有财
在动荡不安的元末明初河州历史舞台上,活跃着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河州乃至西北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吐蕃族出身的何锁南普最为著名。
何锁南普(?—1381年)又名何锁南,原名姬锁南普,生年不详,元末明初河州右丞里(今甘肃省临夏市折桥镇)人。据考证,其为宋代唃厮罗之子董毡后裔,自幼尚武,好习弓马,后因武艺高强、屡立战功和吐蕃赞普后裔的身份,成为元末河州吐蕃沙马族著名首领,被元朝先后任命为元朝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右丞、荣禄大夫、陕西等处平章政事、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司或脱思麻宣慰司,是元朝设于藏区的地方行政机构,受宣政院管辖,也是其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之一。设宣慰使五员,治所在河州)宣慰使(元代官职名,从二品)等职。
一、归降明朝
1368年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明朝。同年秋,朱元璋命徐达率军北伐,夺取中原,进克大都,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退往上都。自此,明王朝取代了元朝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明军随即将进攻的主要目标锁定在追击逃亡漠北的元顺帝和扫平盘踞在西北的李思齐、扩廊帖木儿等元军残余势力上。
当时元军残余主力分为四个部分:忽答驻扎在山西大同一带;扩廊帖木儿先后占据山西、甘肃;纳哈出占据内蒙古哲里木盟一带;失刺军占据甘肃的武威等地。这四股元军残余势力,“引弓之士不下百万,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还拥有大批的牛羊、武器装备,军事实力非同小可。
因此,在攻克元大都后,朱元璋立即决定兵分两路乘胜追剿元军的这些残余势力。明军主帅徐达率一路西出西安,主要目标是攻占安定(今甘肃定西)、临洮等地,追歼盘踞在甘肃一带的扩廊帖木儿、李思齐等;另一路从居庸关出发继续追击逃亡漠北的元顺帝。这样,将元军分割开来,使之各自为战,彼此之间无暇应援,达到分歼的目的。
徐达率明军出西安,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入奉元路攻占凤翔府,将盘踞关中的元将李思齐击败。李思齐一路败退数百里,逃到甘肃临洮,观望明军进攻方向,同时摆出进入青藏高原的架势。四月,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一路西进,先后攻克陇县、天水、武山、直抵巩昌(今甘肃陇西)。巩昌元军守将不战而降。徐达旋即攻克安定(时为安定州,今甘肃定西),然后明军分两路进兵:徐达遣部将冯胜率一队人马进取临洮;顾时、戴德率领另一路攻取兰州。此时元军残余势力已四分五裂,人心不稳,李思齐无奈投降了明军。明军相继占领临洮、兰州,扩廓帖木儿败走河西。徐达移师至安定州,又相继攻克了会州、静宁、平凉、庆阳。九月,徐达自平凉凯旋归京师。
同年,朱元璋命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来河州,诏谕吐蕃诸族归降,“令各族酋长举故官,至京授职”。吐蕃等处宣慰司宣慰使姬锁南普等元朝官员因当时甘肃境内尚有大量残余元军、时局不明而持观望态度。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明军刚退,扩廊帖木儿就从河西卷土重来,兰州被扩廊帖木儿的大军团团围住。在围困兰州的同时,扩廓帖木儿派出10万人马攻占安定和兰州之间的大片地方,切断了兰州和安定之间的联系。扩廓帖木儿自恃拥有十万之众和巉口关、车道岘山高关险之有利地势,时刻觑视甘肃重镇金城及陇右一带,严重威胁明王朝西部的安全。
面对西北地区严重的局势,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再次出动大军征讨。明洪武三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令大军分兵两路,一路由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征虏左副将军邓愈、右副将军汤和,督兵四十万出西安,于三月末直捣安定。扩廓帖木儿退守沈儿峪,明军前哨进屯沈儿峪,逼近扩廓帖木儿西营,主力驻安定城之西,与元兵形成隔深沟对垒之势。另一路由大将李文忠、冯胜率领向西北出居庸关,追击漠北元军,以切断元军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应援。
徐达率部与扩廓帖木儿元军在今鲁家沟隔沟对垒,一日发生数次大战,“整兵夺沟,殊死战”,战斗极其惨烈。一开始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后徐达命令各卫士卒昼夜轮番惊扰元军兵营,元军每每仓促应战,整夜不得息,疲惫不堪,士气消逝,斗志全无。至初七日夜,待元兵睡熟,明军劫袭扩廓帖木儿军,元兵大溃,明军生擒元郯王、文济王及国公阎思孝、平章韩扎儿、虎林赤等文武僚属1865人,将士84500余人,获马15280匹,骆驼杂畜逾万。扩廓帖木儿仅与妻子数人从古城北脱险,败走和林。至此,甘肃境内已无元军主力,徐达分派部将率兵攻掠各地。
明洪武三年五月,明征虏左副将军邓愈自临洮进兵,率兵进军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治所河州,时任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姬锁南普等看到元顺帝已死,元朝气数已尽,便顺应形势,率部持元朝所授金银牌印宣敕至邓愈军门前倾心降明。在此情势下,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吐蕃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
明洪武三年十二月底,姬锁南普等人到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进贡地方特产和马匹。朱元璋表彰了姬锁南普叛元归明的义举,嘉奖其诚意,赐官服,并赐姓其为何氏。
受姬锁南普等人投明的影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五世孙)携带元朝颁发的印信,率吐蕃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朝纳款,表示归顺。姬锁南普等人的归顺使得明王朝几乎没有动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便将元朝吐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所辖的各族招抚到麾下,同时也为西藏等其它地区的吐蕃归顺明王朝树立了榜样。
河州自唐代中期安史之乱以来至宋代熙宁年间,前后被吐蕃统治了数百年,其族人数量众多,与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较之于中原内地更为紧密。中原王朝视河州为“西北屏藩”,吐蕃人则视之为通向中原内地的桥梁。虽然以姬锁南普为主的吐蕃元朝官吏归顺明王朝,但在河州内外周边,仍然散居着包括加咂族、尕工族、铁巴族、川藏族、令咂族、火蓝族等在内的五十七个吐蕃部落。这些吐蕃部落长期在当地聚居,虎踞一方,势力强大,并觊觎内地,不时进行抢掠,加之“元人壮归,屡谋复兴”,因此明王朝为了达到“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的目的,对这些投降明王朝的吐蕃部族的上层人士极力笼络,并授予不同的官职。明王朝在河州地区设卫,完成其军政建置的同时,从“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有分而治之”和“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的总要求出发,对数量众多的吐蕃族等民族采取“以本地之人,司本事之司”的措施,皆按元代旧制,分封卫所指挥、千百户世职。鉴于河州的重要军事位置,这些土司均授武职,具奉旨颁有“敕札信”或“部札号纸”,世相承袭。土司之职责,一为朝贡,一年、二年或三年,贡物以马为主,兼有土特产。明王朝则予以“赐赏”。二为征调守卫,自备马械,统其部族从征。土司所属称土舍,平时耕牧,从事生产、保寨等任务,战时从征。土司皆设衙门,统管兵、地方武装、刑、民、财、政。
洪武四年正月,明王朝在河州实行卫所制度,设立了河州卫,下辖八个千户所、一个军民千户所、七个百户所、两个番汉军民百户所。以宁正为首任卫指挥使,钦授何锁南普为河州卫指挥同知(明代官职名,全称指挥使司指挥同知,从三品,管辖所属土民、土兵诸事),准予世代承袭,同时授封朵儿只和其弟汪家奴为河州卫指挥佥事,次子何敏授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明洪武四年明王朝赐予进京贡马的何锁南普文绮二十匹,赐予汪家奴十五匹,下属官员各十匹,后又以何锁南普“识达天命,自远来朝”为理由,加赐文绮十匹。
二、出使藏区
元代吐蕃等处宣慰使司是元朝统治甘青藏区的重要机构,对甘青和乌思藏等藏区诸部影响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鉴于何锁南普在朵甘(今青海及青海以南地区)、乌思藏(今西藏)等地吐蕃中的重要影响力,以及何锁南普是吐蕃族、会吐蕃语的便利条件,朝廷命何锁南普等出使朵甘、乌思藏等地,宣扬朝廷恩义,配合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在藏区对元朝和吐蕃上层人士的招抚活动。何锁南普出使藏区后,不辱使命,恪尽职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今青海、西藏等藏区,利用其在朵甘、乌斯藏等地的政治、民族上的影响力,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招抚活动。在何锁南普等人的招抚下,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西藏吐蕃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明洪武五年,乌思藏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带领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见明太祖,表示归降。喃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封为“炽盛佛宝国师”,赐玉印一颗。他还先后两次向明朝举荐故元的藏族旧官一百多人,皆被授予各级官职。在此之后,青海、西藏地方的大小僧俗首领,也纷纷来到首都南京请封,明王朝一律授给他们以新的官职和封号,如指挥同知、佥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万户等职,以及国师等封号。这次出使活动使得明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不劳师旅之征”的情况下,将辽阔的藏区纳入其版图,并为明王朝在西藏等地建立卫所铺平了道路。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王朝分别在西藏、青海设置了乌思藏卫、朵甘卫,属西安行都司管辖。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正月,为了奖励何锁南普出使朵甘、乌思藏的功劳,明太祖朱元璋又赏赐河州卫指挥同知何锁南普等二人白金各二百五十两。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七月,河州卫指挥同知何锁南普及镇抚刘温各携其家属到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下诏曰:“君子守信,以义从仁,所以仁者盛,义者兴,此理道之行者也。今西河指挥何锁南,自归附以来,信义甚坚。前岁命往乌思,宣布朕命,远涉万里,不惮劳苦至乌思,所言朕命如敕。今年以家小来京,合加礼待。使足养其亲,下程米三十石,麦如之”。
何锁南普率众归顺明王朝后,除出使乌思藏招抚外,还积极履行河州卫指挥同知的职责,协助河州卫指挥使修筑河州城池,恢复战乱后的经济,维持地方秩序,管理部众,定期朝贡,在促进河州地区局面稳定、河州茶马互市的发展和吐蕃等少数民族休养生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居边几年,烽燧不警,边人怀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底,何锁南普因病去世。洪武十五年,皇帝遣行人贾勉谕祭于指挥同知何锁南普之灵曰:“帷尔世居西土,慕义来归,朕知尔诚,俾任军职,边陲辑睦,予惟汝嘉,何期婴疾,遽然长逝,讣音来闻,深用嗟悼,已教有司,优给尔后。仍以牲醴致祭,尔其享之”。从这段祭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明太祖对何锁南普归附后尽心尽力效忠朝廷、维护边关稳定、安定地方秩序等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対于何锁南普的溘然长逝,明太祖深感痛惜,对于其后世子孙的前途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
三、世袭土司
何锁南普去世后,其长子何铭承袭其父河州卫指挥同知一职,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以功升陕西都指挥同知,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奉命往乌思藏迎大宝法王。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敕(陕西行都司)都指挥同知刘昭、何铭等往西番、朵甘、乌思藏等处,设立站赤,抚安军民”。
何锁南普在元末明初的重要政治地位和率众归顺以及出使乌思藏的历史功绩,加之后代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的特权,使得何姓土司成为明清时期甘青地区势力最大和延续土司制度最长的土司。
土司制度,是我国中央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以管理边民的一种统治形式。朝廷通过对这些土司的管理,实现了对边疆和民族地区“额以赋役,听我驱调”的目的,促进了国家的大一统。而这些土司则积极为朝廷效命,贡献良马、防守关隘,讨伐各地叛乱,一度深得朝廷的信赖,“有捍卫之劳,无悖叛之事”。土司有了朝廷的封赏,在自己地盘上也就更有威望,忠诚的土司与慷慨的王朝,达成了双赢的“契约关系”。在土司统治下,其管辖土地和族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土司存在的弊病也很多,集中表现在:在经济上,享有财政特权,阻碍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土司拥有军队、可以私设监狱,对所属土民有生杀大权,享有行政、法律等方面的各种特权;为了争夺土司的继承权,其子弟相互争杀,这些严重妨碍了中央集权。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土司所到之处,土民必须下跪迎接,土司出,其仪卫颇盛,土民见之,皆夹道伏,这些造成的民族内部矛盾日渐突出,同时土司还骚扰与之接壤的政府管辖的里民,抢夺这些里民的人丁财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治安和稳定。
据民国《续修导河县志》载,朝廷曾授命何姓土司除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一职外,还直辖四十八户“吃户土民”,其土民分处河州四个地方,分别为东乡的何闰家(今东乡族自治县百和乡)、南乡的马家庄(今和政县境内)、西乡的沈家河(今积石山县境内)和北乡的黑城里、何家堡(原永靖县白塔川,现为刘家峡水库所淹),每年俸禄粮六十石,银六十六两。
明朝灭亡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何锁南普第九世孙何永吉及子何扬威率部民四十八户降清。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十一月,兵部行查,何扬威具结申请,于顺治十三年袭授河州卫指挥同知。
像明清时期的众多土司一样,何姓历代土司曾多次出使乌思藏,以及配合明军、清军镇压各族人民的叛乱,成为明清王朝军事上的得力帮手。例如,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何锁南普其子何铭受命前往乌思藏置设驿站,疏通道路,内地往藏道路始通。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何铭受命率部征金城(今兰州)中战殁。何铭之子何英,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奉敕升都指挥佥事,镇守洮州;何铭之孙何勋,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奉命征西宁,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征洮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驻守甘州,后蒙古进犯,与百户孙福共同御敌阵亡。
到了1931年,在民国的改土归流大潮中,何土司和所属土民皆编为民籍,显赫560多年的何姓土司自此消亡。原何土司治下的吐蕃土民此后逐渐放弃族号,在当地汉文化影响下,说汉话,习汉事,从汉俗,着汉装,失去特权的同时也失去了民族符号,逐渐演化为临夏汉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