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好飞 乔栋明
王坪村牡丹休闲苑一角。
初夏,天朗气清,誉有“河州牡丹第一村”的王坪村迎来百亩花田牡丹盛放。满眼娇艳欲滴的牡丹令人心旷神怡,王坪村的变化也牵动着每一个临夏人的心。
“临夏市要脱贫,关键看王坪……”这是在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2012年9月,刚到王坪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的马兴文面对眼前的场景大吃一惊:“废弃的圈舍多、杂乱的草垛多、破旧的雨鞋多。”作为临夏市唯一的山区村,王坪村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群众生活困难。
如今的王坪村已是一幅乡村美景图——干净整洁的院落,宽敞平坦的巷道,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2495元提高到现在的7721元,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64.2%到如今实现清零目标。
面对成绩单,马兴文总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黝黑的皮肤、斑白的鬓发,扎根大山8个春秋的他跟村民亲如一家。用情付出,用心做事,让群众迈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是他最大的幸福。
激发摘帽的心劲
马兴文第一次见马建成是在一个下雨天,低矮的土坯房里昏暗得看不清人脸,屋顶上裂着缝,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地上到处都是水洼子。老两口被贫困压得透不过气来,圈舍里养着两头毛驴供他人租用,一年的租金还不够饲料钱。
马兴文问:“愿不愿意搞养殖?这个能挣钱。”马建成摇摇头:“那个东西我一点不懂。还是帮我们办低保、五保吧!”“低保金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靠那些钱怎么能过上好日子?难道你们就想这么不饥不饿地过下去吗?”
那段日子,马兴文常常上门开导,马建成慢慢想通了,开始尝试外出务工。“他年龄并不大,适宜高强度劳动,我们让他参加畜牧养殖技能培训。一开始养鸡、养牛、养驴,都没挣到钱。”马兴文急得嘴上起了泡。
在一次入户时,马兴文发现马建成家门前是大片的草山,便建议老两口养殖新品种“陶塞特羊”,这种羊适合散养,繁殖成活率高,在山上放羊还能节省草料。
经过两年放养,羊群已发展到50余只。去年8月,老两口不仅新建了一座温室养殖大棚,还用养羊的积蓄在泉湾社改建了6间瓦房。日子有了奔头,老两口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你们来就是做做样子!”满腹怨气的陈洒力把马兴文堵在门外。陈洒力一家四口,以前在兰州做小生意,生活还算过得去。2015年,儿子因车祸被高位截肢,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一家人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马兴文并不生气,他担心的是一家子过不去这个坎。没过几天,他把市里免费发放的20只鸡苗送上了门,还把销路也给联系好了,这些鸡让他家一下子收入了1600元。
“原来,马书记是真心为我们着想!”陈洒力一家终于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现在,儿子能挣钱,儿媳妇也摆着小杂货摊,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我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跟党员干部一起去帮助更多的人!”陈洒力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吃上生态旅游饭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5年前的王坪村陷入窘境。种植结构单一,农作物产量低,马兴文算过一笔账:种植小麦或玉米,一亩地一年收益只有1000元。
“团结起来力量大,村里要发展,需要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找门路、想办法。”马兴文白天在村里转,看到家家有牡丹,叶子长得又肥又厚,晚上辗转反侧地想,多次带着村民外出考察,还请州农业学校的专家到村里“把脉”。专家告诉他:“这里的气候、土壤适合种植牡丹。”
于是,马兴文决定在村里大规模种植牡丹,成立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的方式带动周边57户贫困户增收致富。经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还与厦临公司合作,进行订单销售。2019年,合作社务工人员人均增收近2万元。
“以前牡丹掉地里没人要,现在成了我们家的收入来源,以后的日子还会更好。”村民张居儿尝到了“甜头”,因为种植牡丹,他们全家吃喝不愁,日子过得美滋滋。
“5月初牡丹开放,接下来有芍药、虞美人、油菜花陆续开放。我们要把王坪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点。”马兴文指着眼前整洁美观的牡丹休闲苑兴奋地说。
去年牡丹节,青海等地的游客来游玩,却四处找不到吃饭休闲的地方。这件事刺激马兴文有了建休闲苑的想法。马兴文和队员商量后决定,让本村人优先投资,但村民怕赔钱没人敢投,马兴文只好发动身边的人,筹集资金70多万元。今年6月21日,一个集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沙龙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建成营业,短短几天,日均收益2000多元。
“每个月底薪1500元,生意好时还有提成,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在王坪牡丹休闲苑打工的方萍霞高兴地说。
村民眼里的大能人、贴心人,在妻子眼里却是个“甩手掌柜”。“媳妇工作也比较忙,但自从我驻村后,家里大事小事全扔给她了。”说起家庭,马兴文满是愧疚,“上个月,94岁高龄的母亲因心脏衰竭住进医院,当时因为村上工作忙走不开,叫救护车、办住院手续都是妻子和孩子姑姑办的。”住院二十天,马兴文每天晚上工作结束后,才赶到医院陪母亲。
把群众当自家人
马兴文刚到村里时,村民对他的到来并不理解,“一直呆在城里的干部哪里懂庄稼人的事”。可村民慢慢发现,马兴文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庄稼一年的收成他知道、养牛养羊的技巧他也懂”。
“之前没接触的东西,我悄悄补了课。”马兴文说,驻村后常向种植养殖专家请教,“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上。”
去年7月,为了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马兴文带领扶贫队员对村里违章建筑物进行拆除。有些村民疑虑重重:“我拆了,人家不拆,我不是吃亏了?”“说了这么多年,哪一次真正拆完了?”马兴文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却迟迟拆不动。
村民杜和平年初刚建了一座车库,马兴文将心比心劝道:“虽然你这是新房,但好房旧房一律要拆除,全村人都看着呢,我得‘一碗水端平’。不过我保证,村里会统一规划停车位,帮你解决停车问题。”经过马兴文耐心劝解,杜和平主动配合拆除了违建物。“马书记做得公平,大家就服气。”许多村民由“钉子户”转变为拆违建“带头户”。
驻村8年,有一件事令马兴文记忆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村民郭莲梅老人在去世前将自己的遗产全部交给村委会,这个举动在村里“炸开了锅”。原来,老人的4个女儿均已外嫁,平时孤身一人。马兴文驻村以来,就格外关注老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时常去看一看老人,陪她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听听老人的实际困难。在老人生病住院期间,马兴文和其他驻村队员承担起了“临时儿女”的责任,轮岗陪护老人。只要有空,他就会抽出时间去看望老人,并自掏腰包给老人买慰问品。
2019年,郭莲梅在弥留之际说,马兴文和帮扶队员比女儿还要亲,她的遗愿就是将自家宅基地上的几间房、承包地、享受的福利全部交给村委会。“老人把我们当成亲人,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50多岁的马兴文忍不住哽咽。
一路艰辛更是一路收获。“我会尽我所能,带领王坪村的父老乡亲加油干,让好日子再上一个新台阶。”马兴文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