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0年07月03日

用心感悟巨变 用笔记录变迁

——央媒、港媒记者东乡布楞沟村采访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景溪 祁子翾

记者采访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大五德。

盛夏时节,村庄绿树成荫,鸟鸣婉转。村小学里不时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临近村庄的山头上,光伏发电太阳能面板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村庄的山坡下,一条柏油路像银色的丝带伸向远方。这里曾是我州最贫困的村庄之一——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

6月29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广电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香港商报等媒体组成的记者团,来到布楞沟村,展开了为期两天的蹲点采访活动。

此次蹲点采访活动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为主题,重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路,详细了解布楞沟村的历史、过去的贫困状况,参观采访了布楞沟村的养殖、种植基地和布楞沟流域重点工程项目,并对布楞沟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深入采访。

布楞沟的东乡语意为“悬崖边”,村如其名,布楞沟村地处偏僻,被群山环绕,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一度是我州最偏僻的贫困村。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村看望困难群众时说道:“有党中央的关怀,有各级政府的帮助支持,相信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总书记也留下了殷殷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如今,7年过去了,布楞沟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贫困村已不复存在,群山环绕间,一个美丽的新农村悄然诞生。

在布楞沟村史馆,各媒体记者了解到,过去,该村的群众曾经面临着六个难题: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村史馆的对面,还保留着一口水窖。讲解员说道:“过去,布楞沟村的百姓就是靠这样的水窖收集雨水解决用水问题,或者用河沟里的盐碱水,或者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

中国新闻社记者艾庆龙参观完村史馆后感慨地说道:“看到眼前排列整齐的新房屋,家家户户院里的自来水,设施齐全的村卫生室和村小学、幼儿园,柏油马路通向大山的远处。现在,这里的群众曾经面临的六大难题已经解决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想象这里的群众过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布楞沟村的过去以及该村脱贫攻坚的历程,其他各媒体记者和艾庆龙有着同样的好奇和疑问。随后,他们在布楞沟村展开了入户采访。

“爷爷,我看咱家院子里已经有自来水了,听说过去咱们这里吃水很困难,那时候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形呀?”来到村民马仲成家里,中央广电总台央广记者王妍提出了她最想问的问题。

“毛驴驮呀!那时候村子里没有水,这里天旱,水窖里也存不下多少雨水。村里人要赶着毛驴去洮河取水,路太远了,有时候下地干活顾不上驮水,回到家里连口水都喝不上。自家没有水,邻居家也没有水,借也借不到。人家就算有水,给你了,人家就没水喝了……”马仲成从吃水的情形开始,给记者们讲述了过去的布楞沟村。

“现在好了。”马仲成指着院子里的水龙头说道,“自来水通到院子里,再也不用受吃水的苦了。”

村民马海吉者是2012年从兰州嫁到布楞沟村的,她告诉记者:“刚嫁过来的时候,这里路不好走,出去一次特别不方便,尤其是下雨和下雪天,根本出不了门。现在路修好了,没事的时候经常去达板镇逛一逛。村里的扶贫车间还招我们妇女去炸油馃馃,我在家门口挣上了钱,给家里添了个洗衣机,娃娃们吃的穿的,现在想买就买!”

谈起此次采访的感想,央广记者王妍说道:“2016年我来过一次布楞沟村,时隔四年再来,布楞沟村的变化再一次震撼到了我。从今天的采访中,我可以看到折红公路的开通,也切切实实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实惠。同时,布楞沟的产业也更加多元,可以看到这种多元产业,也让当地群众致富更有信心。另外,群众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他们的精神状态也感染了我,他们都在兴奋地跟我聊着未来的发展,聊着产业、聊着致富的路径,这让我感受到布楞沟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干劲非常足。”

“布楞沟村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让我很受感动,作为一名记者,我要用自己的文字和镜头,将布楞沟村的变化展现给大家。通过我们的平台,让大家知道,在甘肃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虽然贫穷,但这里的群众人穷志不穷。”香港商报记者寇刚说道。

--> 2020-07-03 ——央媒、港媒记者东乡布楞沟村采访活动侧记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39342.html 1 用心感悟巨变 用笔记录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