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怀斌 乔栋明 麻红梅
仲夏,雨后的东乡大地青翠欲滴,空气格外宜人。6月17日上午,在东乡县大树乡大树村,40多名妇女高高兴兴来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厦临公司大树村扶贫车间。
在扶贫车间院子内,74岁的黄海吉者和19岁的闵录给也一见面,就相视而笑,两人互相诉说着内心的喜悦——这月我的工资又是1500元!
黄海吉者和闵录给是两位条件比较特殊的务工妇女。黄海吉者年纪虽然有些大,但身体依然硬朗。由于她的儿子患病,不能参加正常的劳动,4个孙子的生活都需要她照料,虽然一家都享受了低保,基本生活没有问题,但黄海吉者想,自己身体还这么硬朗,一直闲在家里不甘心。得知扶贫车间的活都是用缝纫机加工学生书包时,她便有了去扶贫车间打工的想法,于是,她向帮扶干部和扶贫车间负责人李志扬提出申请,经过商量后,车间负责人决定暂时让黄海吉者到扶贫车间试试,看她能否胜任工作。结果黄海吉者不但很快掌握了技术,还保质保量完成了工作任务,于是她顺利的成为一名车间职工。
闵录给也从小身体有病,体质很弱。长期依靠父母生活。2019年,她被吸收到扶贫车间工作,通过自强不息、勤奋学习,成为了生产能手,每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 黄海吉者和闵录给也靠自己的双手挣到钱,这让她们感觉生活得很踏实。
在这里的50多名妇女,各自情况和黄海吉者、闵录给也不一样,但共同点是长期待在家里,没有走出过家门,没有挣钱的门路和机会。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原计划只招收妇女的扶贫车间,又招纳了包白苏等6名男劳动力。包白苏这几年都在建筑工地打工,常常好几个月回不了家。由于没有技术,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今年年初,经过培训,他进入扶贫车间工作,负责劳动强度较大的冲床工作。如今,每月都有3000多元收入。包白苏高兴地逢人便说:“以前走南闯北,顾不上家不说,还挣不了多少钱,如今在家门口上班,轻轻松松就挣上了工资……”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厦临公司在大树乡设立扶贫车间,引进了60多台(套)缝纫、裁剪等机械,聘请专门技术人员指导生产,使许多妇女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技术,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钱。
徐丽是一名专业的裁剪技术人员,厦临公司专门聘请她到扶贫车间从事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东乡族姐妹非常聪明,经过培训,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技术。现在,这里所有的妇女都成了熟练工,收入也很不错。”徐丽一边说,一边拿着已做好的书包称赞,“你看,这就是她们制作的书包,线条和针脚都很细致。”
在扶贫车间里,还有两名妇女领到人生第一笔工资1600元,非常高兴。
厦临公司物流事业部总经理郭永忠说:“这里制作的学生书包都是订单生产,我们统一发往义乌,然后再转运至东南亚各国家,产品深受信赖。随着工艺的改进和工人的增多,我们将研发更多产品,不断开拓市场,持续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为大树村的脱贫攻坚助力。”
据了解,厦临公司不仅让妇女们在家门口挣到了钱,而且还积极组织她们到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清河源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妇女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
如今,扶贫车间让大树村的妇女们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生活。